扫一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 进入适老模式
规划纲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纲要 >> 正文
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1-01-24 作者: 来源:

 

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3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序  言

 

“十二五” (2011-2015年)时期,是甘南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甘南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攻坚时期。《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议、州委十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和《中共甘南州委关于制定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制定的中长期规划,是未来五到十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内外环境、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历史机遇,认真实施“1522253”发展战略,坚持发展抓项目,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加强民生工作,经过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州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7.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76.4%,年均递增12.02%,高出规划目标1.0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9934元,增长了74.9%,年均递增11.8%,比目标高1.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51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年均递增34.9%,比目标高17.9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6.67亿元,年均递增23.2%;一般预算收入3.83亿元,年均递增26.4%;财政收入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4%,低于控制目标1.41个百分点。

 

图1:“十一五”时期甘南州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图2:“十一五”时期甘南州财政收入与增长速度

——项目工作取得实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全州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争取国家省上支持,全力抓好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十一五规划确定实施的“十大上亿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51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年均增长34.9%;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4亿元,是“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76亿元的4.3倍。一大批农牧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明显改善。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始实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图3:“十一五”时期甘南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国民经济结构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29.622.847.6调整为2010年的23.5:23.7:52.8,结构调整速度快于规划预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已见成效,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特色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在转型调整中快速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经济效益逐年改善。2010年,全州工业增加值达到14.4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6.3%调整为21.4%。单位GDP能耗0.8吨标准煤,年均递减4.39%,五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传统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实力不断增强,新兴服务业开始涌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5亿元,年均增长16.6%

图4:“十一五”时期甘南州工业增加值与增长速度

 

图5:“十一五”时期甘南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速度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实施,撤并121所、新建2所,学校总数由731所整合为525所,一批乡村级小学、寄宿制学校、部分中学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重点教育工程相继建成发挥效益。2010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8%,比2005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45%,比2005年提高了23.08个百分点;寄宿制学校达到189所,寄宿学生达到92270人,是2005年的3.2倍,寄宿生占中小学校学生总数的65.6%,比2005年提高了46.8个百分点;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为100%,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4.6%,比2005年下降了8.9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82.9%,比2005年增长了12.9个百分点。一批州、县级医疗卫生业务用房、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成使用,部分乡卫生院、县医院更新配备了医疗器械设备,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10年,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1张,比2005年增加了0.7 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6.21‰,比“十一五”控制目标下降了2.79个千分点。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及“西新工程”,建成一大批乡村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设备得到更新改造,一批州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相继建成,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州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88.81%、93.82%,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8.66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

——民生改善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全面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农牧村危房改造、农牧村饮水安全、农牧村道路、农牧村沼气等民生工程,城乡居民住房等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累计安置各类大中专毕业生6146人,新增就业岗位10318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598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219人,安置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人员4039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94%,比2005年降低了0.56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3.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6.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6%,参加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4%;全州8个县市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制度工作,参合农牧民群众达到51.32万人,参合率为96.0%;城乡低保人员和五保户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型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14元增加到2010年的2689元,年均增长12.2%,比规划目标高6.2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5272元增加到2010年的10347元,年均增长14.4%,比目标高4.6个百分点。

图6:“十一五”时期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增长速度

7:“十一五”时期甘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州153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积极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牧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行,财税体制、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制、人事制度及政府机构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宽,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五年来,全州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25项,签约总投资额140.2亿元,共到位资金74.5亿元。

专栏1:甘南州“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规划
预期目标

2010年实际

"十一五"年均增长

预期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9.97

44.07

11

67.69

12.02

人均生产总值

4439

6212

10.1

10389

 11.9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16.3

23.3


2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0.25

44.4

17-20

90.51

34.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11

14.3

9.5

19.65

16.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5

103


104.5


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863

3750

15

2238

3.7

大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2.35

4.01

11.3

6.67

23.2

全州总人口数

万人

67.5

<70.6


68.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7.41

<9


6.21


城镇化率

16.5

23


2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272

8112

9

10347

14.4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1514

2045

6

2689

12.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5


3.09


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74.37

>95


97.4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45


67.61


森林覆盖率

18.5

20


20.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1

0.8


0.8


备注:1、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统计修订数;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增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十二五”时期我州跨越式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将明显增多。从国际看,今后五年,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缓慢减弱,世界经济步入复苏进程,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将进入深度调整期,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博弈更加激烈,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和缓慢曲折的复苏期。

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特征和重大任务。一是国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方针,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调整收入分配,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和培育竞争新优势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将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加速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三是国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将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以消费拉动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五是对外开放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未来五年,我国对外开放将由沿海向沿边、由东部向中西部、由广度向深度拓展,中亚、南亚、东北亚等区域性合作互利开放进程将逐步加快,全面均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格局日益形成。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着外部需求恢复艰难,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基础不牢固等困难和矛盾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我州发展环境和面临的形势看,迎来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对藏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确定了到2020年藏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藏区发展特殊政策和措施,为我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二是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出台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加大支持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给我州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三是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为我州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州委 “1522253”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全州上下形成了“齐抓项目、加快发展”的合力,“十一五”期间,全州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州委“125554”总体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全州优势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改善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由于受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基础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村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是我州的基本州情。全州经济发展的势头虽然较好,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总体水平滞后;民生虽然逐年得到有效改善,但解决的标准较低;社会事业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距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环境保护工作虽然不断加强,但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社会大局虽然保持稳定,但实现长治久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确定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大类23项监测指标测算,我州仅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3项指标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其它20项指标与小康标准相比差距很大。2009年,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47.8%,仅相当于全省2004年的水平,比全国2008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74.6%)低26.8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度比全省平均落后5-6年,比全国平均落后近20年,尚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十二五”时期将是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阶段。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保障,紧紧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着力完成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任务,认真实施科教兴州、工业强州、农牧互补、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五大战略,突出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五个重点,抓好经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大建设,努力把甘南建成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清洁能源工业基地、特色生态旅游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甘南特点、时代特征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增加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拓宽投资渠道,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扩大消费,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富民强州步伐,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走经济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主线。加快传统农牧业改造升级,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高度关注基本民生,力求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同步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把政策、项目、资金更多地向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倾斜,坚持人口逐步走向集中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稳步推进牧区人口向定居点集中、农区人口向交通沿线集中、山上人口向山下集中、农牧村人口向建制镇和县城集中、县城人口向州府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区域共同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国家和省上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发展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坚持把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打破思想保守、封闭守旧和“等靠要”等思想桎梏,增强跨越式发展的信念和决心,鼓励突破创新,把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紧密结合,努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大力发扬 “甘南精神”,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发展目标

按照州委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三步走”战略部署,“十二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

 

专栏2:中共甘南州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三步走”战略部署

第一步,到2013年自治州成立60周年,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把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步,到2015年,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

第三步,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力争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生产总值突破136亿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195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6%,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不考虑政策性减少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五年累计突破1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及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5年,科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3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高原生态旅游业、水电业、矿产冶选和建材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5:23.7:52.8调整到2015年的17.15:26.96:55.89。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15年,迭部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安多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2吨标准煤/万元,五年下降10%,年均下降2.1%;森林覆盖率达到2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社会事业建设全面进步。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40%。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畜牧、旅游、水电、矿产、中藏药及山野珍品等资源开发步伐加快,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水电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黄金冶选、水泥等矿产业稳步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把甘南建成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清洁能源工业基地、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 %以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跨越,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达到全覆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恩格尔系数降到0.4左右,低收入群体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左右。

2020年目标展望。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宽裕,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和谐社会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特色旅游业、水电产业、太阳能、风能产业、矿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全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3: 甘南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    标

单位

2010年

“十二五”
预期目标

指标属性

2015年
预期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7.69

136.13

15.0

 

 

 

 

 

 

 

 

 




 

 


第一产业

亿元

15.89

23.35

8.0

  第二产业

亿元

16.04

36.7

18.0

其中:工业增加值

亿元

14.45

30.35

16.0

  第三产业

亿元

35.76

76.08

16.3

人均生产总值

亿元

10389

19195

1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0.51

405.8

35

大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6.67

>14.0

16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3.83

7.7

15

城镇化率

23.3

40


研究与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0.2

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09

<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4566 

5900 

5.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5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9.65

43.08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7

20810

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2689

5640

16

全州总人口数

万人

68.15

<71.41









人口自然增长率

6.21


<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67.6

>75


初中教育毛入学率

97.45

>98


青壮年文盲率

4.6

<4.5


人均受教育年限

5.5

9


耕地保有量

万亩

103.1

>95


森林覆盖率

20.7

23.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0.8

0.72

-2.1

三、发展重点

“十二五”是我州缩小与全省、全国发展差距,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把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着力改善民生。重点解决农牧村和城镇居民行路难、用电难、通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最现实、最紧迫、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集中连片扶贫,稳定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提高有效保障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着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城乡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科技、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改善基层政权组织基础条件,建立健全社会长治久安长效机制。

三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生态建设产业化,经济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全面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争取实施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白龙江流域甘南段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场综合治理、甘南州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遏制甘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增加甘南地区对黄河、长江上游水源的补给和涵养能力,减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力争实现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把甘南建设成为青藏高原东部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是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全面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机场专用二级公路、农村公路、旅游景区公路及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县乡村级的供电网络和电力送出网络;全面加快城镇市政设施、商贸流通、市场体系等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覆盖全州的通讯、邮政、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信息系统。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甘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五是着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挥甘南畜牧、水利、矿产、旅游、中藏药及山野珍品五大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高原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高原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产业、矿产业和建材产业、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产业和中藏医药产业,努力把甘南打造成甘肃重要的高原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清洁能源工业基地、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特色保护开发利用基地。

六是着力实施重大战略性工程。围绕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总体目标,全力实施改善民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二项重大战略性工程。预计“十二五”期间“十二项重大战略性工程”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专栏4:十二个重大战略性工程

1、改善民生建设工程。建设游牧民定居及配套设施、农牧村危旧房、城镇及国有林区棚户区、林区榻板房改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农牧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安全用电、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草原森林防火、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设施农牧业等农牧村基础设施。

2、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建设工程。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500个,以工代赈建设项目96个,易地扶贫搬迁6636户、3.67万农牧民,开展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等项目。

3、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事业: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双语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区高等教育发展工程及甘南州异地民族班建设等项目。卫生事业:建设州县(市)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州县乡三级医疗卫生体系设备配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中藏医院、州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计划生育服务站暨生殖保健中心、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食品药品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农牧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等项目。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安多藏区影视译制中心、广播影视译制设备更新、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藏语广播频率、52974户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甘南藏语广播电视节目卫星覆盖及监测、甘南州增强西部重点地区广播试验能力等广播电视项目;实施8个图书馆、9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6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7个影剧院等项目;建设甘南州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新华书店、甘南州出版物监管中心、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重点寺院抢救性文物保护以及甘肃省佛学院易地建设等项目;开展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甘南日报社新闻中心、群众运动体育场地、体育公园、基层体育活动室、甘南州体校等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7个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8个县级老年综合福利中心、28个城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8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个州县级儿童福利中心、108个州县乡民政综合服务中心、全州工伤康复中心、663个行政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甘南州创业园区、烈士纪念馆、军供站及自然灾害避难场所等项目。基层组织建设:建设99个乡镇政府办公用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四大班子统办楼、甘南州党校建设及农牧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统战部门基础设施、装备及信息网络化、宗教部门办公场所及附属设施、外事工作队伍及系统设施、州县乡接待用房等项目。政法基础设施:开展甘南州政法系统及公安系统基础设施及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甘南州公安局特警支队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基层治安维稳组织建设、交警支队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甘南州森林公安综合能力建设、甘南州检察系统、法院系统、司法行政系统、国家安全系统及消防系统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合作监狱建设和甘南州公检法司干警综合培训基地建设。

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主要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白龙江流域甘南段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退牧还草、草原鼠虫害综合治理、天然草原毒害草综合防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长防林工程、高原生态苗圃建设、林业执法、林业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甘南州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甘南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生态修复、骨干坝及淤地坝工程等生态项目;建设甘南州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林业生态监测体系、草原森林防火体系、草原生态监测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体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及甘南州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项目。

5、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程。主要建成夏河机场、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建设兰州至合作铁路、成都至九寨沟至哈达铺铁路、西宁至合作至川主寺铁路、合作至郎木寺高速公路、甘南州9条骨干线二级公路、15条藏区经济干线公路(8条二级公路、7条三级公路)和农牧村公路。重点做好旅游公路、牧民定居点和易地搬迁公路、藏传佛教寺院和林区公路、公路站点及邮政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开展甘南州航运工程建设。

6、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建设工程。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工程、碌曲县青走道水库、重要河流河段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农牧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牲畜饮水点建设工程、人工草地节水灌溉工程、干旱草场灌溉工程、病险水库维修加固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及全州水利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

7、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工程。实施甘南州骨干电网、变电站、输电线路建设、天然气管道建设、城市天然气利用、户用沼气、农牧村以电代煤代燃料工程、煤炭生产供应体系建设、太阳能利用和风电等项目。

8、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甘南州城区道路排水及桥梁、城区集中供热、供气、供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等项目,实施重点镇道路及排水、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工程。

9、信息化建设工程。主要建设甘南州电子政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州县乡三级民政信息网络平台、农畜产品价格信息中心、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及旅游电子商务等项目。

10、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工程。争取实施牦牛、藏羊繁育、育肥、犏雌牛养殖和河曲马保种选育项目,建设藏羊、牦牛、奶牛产业带、联户牧场、养殖小区和专业养殖户,建设种公畜基地、畜种改良、草原基本建设和草产业体系、牧草种子繁育基地、有机畜牧业环境保护、有机肥生产加工、畜牧业机械化推广等项目,实施青稞基地及产业化工程、高原优质油菜产业基地、藏药材生产基地、蔬菜日光节能温棚、特色作物良种繁育体系、高海拔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高原珍稀野生优良花卉基地、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项目。实施牛羊屠宰、冷藏及深加工、乳制品加工、生化制品精深加工、农畜副产品精深加工、青稞深加工等高原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建设甘南州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城镇等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项目。甘南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矿山采空区塌陷区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等矿产开发和建材产业项目。藏毯、绒毛、皮革等加工、民间手工艺品加工、民族特需用品加工等民族特需用品加工项目,发展甘南州中医药(含民族医药)、藏药材加工、生物制品开发、中藏医药基地等中藏医药产业项目,建设农牧区粮油、活畜、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牛羊肉储备库、果蔬保鲜库、万村千乡市场等商贸流通业项目。

11、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建设夏河县安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舟曲县丁字河口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七县一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基础设施、甘南牦牛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园、夏河安多公司9MW纯低温余热发电、甘南州再生资源服务体系、路灯节能改造、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黄金行业污染治理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业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牧业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12、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程。主要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村、民族团结示范乡镇(社区)村、民族团结纪念塔、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团结画廊、民族团结陈列馆、宗教活动场所民族团结标准化建设和民族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等项目。

第三章  大力发展农牧村经济,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

积极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大力推进“一特四化”建设,认真落实《甘南州实施农牧互补推进“一特四化”牦牛产业发展规划》和《藏羊产业发展规划》。以牦牛、藏羊专业化养殖为重点,加快养殖联户牧场、育肥小区、专业户建设,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传统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围绕龙头企业,加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把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培育成战略性主导产业建成我省乃至我国西北重要的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专业化布局。争取实施牦牛、藏羊繁育、育肥、犏雌牛养殖、河曲马保种选育、种公畜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重在47个乡镇建立牦牛藏羊繁育带,40个乡镇建立牦牛藏羊短期育肥带,14个乡建立犏雌牛产业带,牧区建设半人工刈割草场290万亩,暖棚、圈滩种草49万亩,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建设70万亩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建立抗灾保畜饲草料储备库,有效化解畜牧业生产自然风险。发展各类专业化养殖小区(场)88个、联户牧场800个、专业养殖户6.99万户,基本实现牦牛藏羊养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加快产业化经营。扶持草产品、畜副产品、生化制品、有机肥、牧草种子等系列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生产和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建成10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优质畜产品加工、生化制品龙头企业、4户草产品加工企业、8处活畜交易市场、8处畜产品专业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加快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建立农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中心,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个,基本建立以“骨干龙头企业+专业户”为模式和各类服务体系健全的畜牧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年精深加工牛羊肉2.8万吨、鲜奶3万吨、草产品33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甘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标准化生产建设,组建牦牛藏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等项目建设,制定、修订畜牧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60项以上,使无公害认定认证规模占养殖业的80%以上,绿色和有机畜产品认证占50%以上;牦牛藏羊良种率达到80%以上;建立基本覆盖畜牧业产、加、销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有机畜牧业环境保护和监测,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监督体系,建成有一定规模的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大力开展技能化培训。对40.95万农牧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年劳务输转人数达到14万人。

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推进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草场承包经营权合法流转。治理草原毒杂草600万亩,将400万亩草原黑土滩建设成为优质半人工刈割草场,治理重度退化草场1220万亩,沙化草场80万亩,对65%以上的可利用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控制在15%以下,建立天然草原动态监测网络,实施草原动态变化有效监控。加大牦牛、藏羊、河曲马和高原生猪特有牲畜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对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重点扶持保护。启动牦牛、藏羊良种补贴试点,建立符合我州特点的养殖业保险费补贴试点制度。加强草原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草原监理体系、草原防火体系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加强科技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畜牧业发展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完善州、县(市)、乡镇三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报告网络,建立健全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专栏5: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专业化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

一、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专业化布局

1、牦牛养殖产业带建设:在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卓尼、迭部的33个乡镇建立牦牛繁育带,在卓尼、迭部、临潭、舟曲的18个乡镇建立牦牛短期育肥带。年育肥牦牛和犏雌牛26.56万头。

2、藏羊产业带建设:共涉及36个乡镇,其中藏羊繁育14个乡镇,短期育肥22个乡镇,到2013年发展联户牧场150个,育肥小区30个,专业养殖户27770户,年出栏藏羊138万只,其中繁育带就地出栏屠宰加工70万只,转移育肥带短期育肥出栏羊68万只。

3、奶产业带建设:在碌曲、夏河、合作、卓尼的14个乡建立犏雌牛产业带;在临潭县城关、新城,舟曲城关3个乡镇建立荷斯坦奶牛产业带。到2015年末存栏泌乳奶牛达15万头,年生产鲜奶28万吨,其中犏雌牛14.7万头,成年荷斯坦奶牛3000头。

4、草产业带建设:在海拔3000米以下适宜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乡村,实施退粮还草,整村推进,连片种草,逐步形成商品饲草业生产基地,饲草业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海拔3000以上牧区乡村建立半人工刈割草场290万亩,圈滩种草和暖棚种草49万亩。重点推广牧草机械、畜牧机械等,提高草原机械化程度。

二、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

突出抓好草产业、牦牛藏羊养殖、畜产品加工流通和畜牧业服务体系四大类项目。

1、草产业体系建设:在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四县市建立4万亩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配套建设牧草种子和饲草加工生产线。实施退粮还草70万亩,建立半人工刈割草场290万亩,暖棚、圈滩地、黑土滩种植饲草料49万亩,配套发放割草、铡草、打捆等机械设备;建立年产4万吨有机肥加工厂1座。在夏河、迭部、临潭建成3处年产万吨草产业加工基地及配套。

2、养殖业项目:(1)牦牛繁育:发展专业户1.8万户、联户牧场650个,建设暖棚、贮草棚等设施。2)牦牛育肥项目:育肥专业户新建暖棚、圈舍、贮草棚、青贮氨化池等设施,配套建设饲草料基地及机械设备。3)牦牛育肥小区:新建暖棚、贮草棚及配套等基础设施。4)犏雌牛养殖:发展犏雌牛繁育小区4个,规模养殖户0.96万户。5)牦牛种公畜基地:新建暖棚、配套建设运动场、贮草棚、饲草料基地、选购种公牛4.7万头。6)藏羊繁育:发展专业户7770户,联户牧场150个,新增暖棚、贮草棚及配套购置牧草机械。7)藏羊育肥:新建圈舍、青贮氨化池、管理用房、贮草棚及配套购置牧草机械等基础设施。建立藏羊种公畜基地3个,新建暖棚、贮草棚、运动场、饲养料基地等设施,选购种公羊5.1万只,配套人口工授精设施。8)河曲马保种选育:发展河曲马保种选育基地专业户50户,发展河曲马核心群5000匹,建立河曲马研发中心及实验室。

3、加工流通业项目:(1)生化制品加工业:以合作市为重点,新建牦牛血红蛋白、牦牛胳水解蛋白、牦牛胸腺肽、牦牛骨肽、羊胎素等生产加工企业,研发高端生化制品。2)畜副产品加工业:以玛曲县、合作市为重点,新建皮革、毛绒等生产加工企业,开发加工工艺藏毯、牛绒制品等。3)畜产品流通业:各县市建立活畜交易市场8处,畜产品交易市场8处,生产资料市场8处,建立健全州县市畜产品价格信息中心9处。在碌曲、夏河、合作、临潭、卓尼、舟曲的17个乡镇建立鲜奶收购站20处。

4、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甘南州牦牛藏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启动实施农牧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积极争取实施,有机畜牧业环境保护、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动物检疫监督体系、突发动物疫病快速处置建设等项目,增强对畜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二、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林果业和水产业

着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大力改善种植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创新经营机制,鼓励农牧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牧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高原特色设施农业,提高组织化经营水平。至2015年,全州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3万亩,塑料大棚1.5万亩,设施农业总产量达到22.5万吨;“订单农业”占特色产业面积的70%以上,50%以上的农牧户通过合作组织进行生产,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一以上来自设施农业生产。重点发展青稞、油菜、藏中药材三大产业,加快改变青稞、油菜、中藏药材、蔬菜等作物种植规模小、产量低、科技含量低的生产现状,推进特色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建设30万亩青稞生产基地,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中藏药材生产基地,青稞总产达到7万吨,油料总产达到2万吨,藏中药材总产达到3万吨。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经济林果业、优良花卉、生态林木、种苗生产及山野珍品开发利用等产业,加快藏中药材人工驯化基地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做好种植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继续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将油菜、碗豆等纳入国家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扩大农机补贴种类和范围。加快建立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争取对青稞、油菜、藏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保费实行国家全额补贴。提高种植业安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展青稞等特色农产品加工的研发,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专栏6: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重点建设项目

1、藏区青稞基地及产业化工程:建立青稞生产基地30万亩,完善科研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购置配套农机具、修建田间机作道路等。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进行β-葡聚糖开发生产。

2、高原优质油菜产业基地建设:在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四县23个乡镇建立优质杂交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建立杂交油菜制种基地1000亩。

3、高原藏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在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半山以上地区及碌曲、玛曲、合作、夏河建设藏药材(GAP)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开展野生种质资源人工驯化种植秦艽、藏木香、唐古特大黄、狭叶红景天、桃儿七、独一味、黄芪和赤芍等名贵珍稀藏药材5万亩,种植当归、党参等大宗药5万亩。建立野生藏药材种质资源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基地,建立药材交易市场4处,认定藏药材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

4、藏区蔬菜日光节能温棚建设:在卓尼、临潭、迭部、舟曲、合作、夏河城郊及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沿岸川地建设日光温室3万亩,塑料大棚1.5万亩,在州农科所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基地。

5、高原特色经济林果业基地建设:在迭部、舟曲、卓尼建设花椒基地5万亩,核桃基地5万亩,油橄榄基地2万亩,石榴、葡萄、大果樱桃基地2万亩;在卓尼、临潭、夏河建设啤特果、早酥梨基地6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经济林8万亩。在舟曲、迭部、卓尼、临潭、夏河5县新建刺五加、红毛五加、葱木、香椿等木本蔬菜种苗基地5个共250,建设木本蔬菜产业基地10万亩。在迭部、合作建设林副产品加工厂2个。

三、着力改善农牧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加大农林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牧村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实施坡改梯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70万亩。加大实施农田灌溉渠系配套、节水改造、集雨节灌等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整修和新修梯田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8万亩。加大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加强联户牧场、养殖小区、牲畜棚圈、天然草场改良、草地补播改良、饲草料基地、贮草设施、草原保护性道路、抗灾保畜基地、动物防疫等设施建设。实施牧区水利工程、牲畜饮水点建设,推进干旱草场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灌溉工程建设,促进草原水草平衡和合理有效利用。新增牧区干旱草场节水灌溉面积58万亩。健全州、县(市)、乡(镇)农林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畜牧业机械化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牧草机械、畜牧业生产机械、动物疫病防治机械等项目;加大基层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农牧林业发展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畜产品、活畜、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加大农牧村商业零售网点建设,改善农牧村市场流通体系,活跃农牧村消费市场。大力开展以山野珍品、经济林果、高原野生优良花卉、林下种植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富民林业,促进林区农牧民群众增收创收和绿色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林木种苗管理体系、林业执法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规范建立林木采种基地和林木良种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以国有苗圃为主体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提高林木种苗生产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大林区农牧村榻板房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民生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林区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州八县市所有乡(镇)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专栏7: “十二五”农林牧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1、基本农田建设:整修农田面积12.47万亩,新修梯田面积30万亩,修建农田配套渠系151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

2、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配套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8万亩。

3、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实施牧区干旱草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26万亩,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4万亩,建设草场灌溉设施150公顷。七县市退耕种草70万亩,圈滩种草49万亩;建立半人工刈割草场290万亩。

4、天然草场和草地补播改良工程:补播改良退化天然草原面积2042万亩,推广生物围栏100万亩。

5、草地施肥:对重度退化、沙化的256万公颂草地进行测土配方、免耕施肥,选择使用叶面肥、腐植酸肥料进行推广。

6、有机肥加工:建立有机肥加工场1处,采用牛羊粪、微生物发酵技术,年产优质、高效,有机叶面肥4万吨。

7、牲畜棚圈及贮草设施建设:建设牲畜暖棚463万平方米;建设圈舍110.5万平方米,配套修建附属设施。

8、畜禽良种改良工程:建立黄牛冻配改良点50个,牦牛选育提纯复壮点4处,藏羊选育点3处,建设10个种公畜基地,1个商品猪基地。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打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界限,将全州整体纳入国家特殊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按照“四个片区”扶贫实际,重点突破,实行集中连片开发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与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低收入人口实施扶贫政策,稳定解决10 万人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建立“以户为对象、以自然村为重点、以村为基础、以县为单元”的扶贫开发对象瞄准和动态管理体系。按照“救助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以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缩小发展差距为目标,以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提高农牧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着力抓好连片开发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八项扶贫工程”。加大地方病和流行性病的防治力度,努力降低农牧民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率。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工作力度,稳步推进互助资金试点,积极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巩固扶贫成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加强农牧民科技和技能培训,开展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和水平,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到2015年,累计实现劳务创收总额达到55亿元以上,劳务收入占到农牧村居民家庭收入的65%以上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加快落实生态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健全对征地农牧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解决好转产转业农牧民长远生计问题。

专栏8:“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重点

1、集中连片扶贫 “四个片区” 开发重点:

黄河片区:以玛曲县为主,共有8个乡(镇)249个贫困村。坚持“以牧业为主,科学养殖、牧工贸综合经营”的原则,大力发展牧业五配套建设,以牦牛、藏羊、奶牛专业化养殖为重点,加快养殖联户牧场、养殖小区、专业户建设。

洮河片区:以碌曲、临潭、卓尼三县为主体,共38个乡(镇)1265个贫困村。坚持“以种养业为主,农牧结合,兴牧促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调整农牧村产业结构,推进青稞、高原油菜、藏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建立稳定的油菜、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原设施农业。牧业以牦牛、藏羊为主,坚持草畜结合,繁育与育肥结合,大力引进牦牛和藏羊,走商品畜牧业的发展道路。

大夏河片区:以合作市、夏河县为主共23个乡(镇)683个贫困村。不断改善畜种、畜群结构,实行科学养畜,提高牲畜和畜产品质量,发展商品畜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主攻单产,提高总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白龙江片区:包括迭部,舟曲两县,共30个乡(镇)600个贫困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压粮扩经,发展以花椒、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在高山草甸区发展牦牛和绵羊养殖,半山地带发展草产业和畜禽养殖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科学种田技术,加快白龙江沿岸高产高效稳产田建设步伐,有效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加快发展山野珍品、特色食品和小杂粮加工等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2、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共实施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2960个,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1500个。

3、以工代赈项目:共实施基本农田、小型微型水利、乡村道路、桥涵、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96个。

4、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实施夏河、合作、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六县市6636户、3.67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96个安置点。

 

五、加快改善农牧村生活条件

着力解决农牧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收看电视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加快实施农牧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3年全面解决38.4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农牧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加快农牧村道路建设,大力实施通乡油路工程、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村庄巷道硬化工程、乡村桥梁建设,提高农牧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实施农牧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延伸覆盖力度,通过光伏电源解决边远山区、牧场等无电地区的用电难问题,2013年实现无电人口全覆盖和安全用电目标。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步伐,实施20户以上及20户以下1610个盲点52974户“村村通”建设项目,到2015年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加大边远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力度,实施自然村通电话工程,2015年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目标。继续推进农牧村沼气建设,5年内建设户用沼气2.1万户,村级服务网点150处,户用沼气覆盖率达到50%;建立健全农牧村煤炭供应体系,实施农牧民以电代薪工程。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四章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大力发展高原绿色食品产业

充分发挥高原纯天然特色优势,大力培育“高原、绿色、生态”品牌,进一步加快35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以集中区建设为方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特色和品牌产品为重点,提高甘南高原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以龙头企业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特色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畜产品加工的高附加值上实现新突破。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肉食、乳制品等领域知名品牌,加快毛绒、皮革、骨血、羊油等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华羚集团产业升级和上市步伐,积极支持安多公司畜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燎原、科瑞、安多食品、晟羚、雪源、顺达等肉类、乳制品龙头企业,组建绿色食品工业集团,做大做强以牦牛、藏羊等高原绿色食品为主的肉食、乳制品等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扶持基金,引导培育壮大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山野珍品、特色食品、饮料、小杂粮等一批新的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以临潭、迭部、卓尼、舟曲、夏河等县为中心,以临潭县淀粉厂、高原绿色食品厂,舟曲县花椒加工厂、山野菜加工厂、迭部县天然食品公司为重点,大力开发青稞深加工系列产品、马铃薯精淀粉系列产品、花椒、小杂粮和山野珍品等产品,努力把我州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基地。到2015年,全州乳制品产量达到2万吨,鲜冻畜肉达到2.8万吨。

专栏9:甘南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一、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

肉类加工业。以玛曲县、合作市、碌曲县、临潭县为中心,以晟羚、安多食品、雪源、顺达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鲜冻牛羊肉、小包装分割及礼品肉制品,药膳保健肉制品,开发牛羊肉冻干制品、畜副产品及熟肉制品。

乳制品加工业。以合作市为中心,以华羚干酪素有限公司、科瑞乳品开发公司、燎原乳品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开发干酪素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液态奶加工项目及系列牦牛奶粉开发加工项目。

特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甘南特色畜种资源,以舟曲兴达腊肉土特产有限公司、卓尼县雪域食品有限公司和迭部县冷藏业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大力开发蕨麻猪肉、系列熏腊肉、牛犊肉、羊羔肉等产品。

山野珍品加工业。以迭部、卓尼、舟曲、临潭等县为中心,以迭部县天然食品公司、临潭县永和土特产品加工厂、舟曲县山野菜加工厂等为龙头,大力开发山野珍品等系列产品

水产、家禽加工业。以玛曲、临潭、舟曲等县为中心,以玛曲县大水渔厂、临潭、舟曲县家禽生猪养殖基地为龙头,大力开展虹鳟鱼、本地土鸡等名贵品种养殖和库区水产养殖,加快规模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糕点、小杂粮加工业。以合作市、舟曲县、临潭县等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整合资源优势,采取外引内联等形式,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努力提升糕点食品加工产业升级。充分利用舟曲县、临潭县等农区青稞、胡麻、燕麦和荞麦等杂粮品种,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开展青稞β—葡聚糖开发生产、马铃薯精淀粉系列产品深加工,小包装杂粮食品和其它方便食品等小杂粮加工生产。

二、高原饮料制造业

饮料加工业。以夏河、碌曲、迭部、卓尼等县为中心,以夏河拉卜楞矿泉水公司、碌曲县西仓寺院矿泉水、迭部县果汁深加工及卓尼县沙棘饮料加工企业为龙头,抓好高原矿泉水、系列饮料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酒类制造业。以合作市、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为中心,立足我州生态旅游实际,大力开发传统青稞酒、藏酒等品牌,积极引进先进酿造技术,研发具有当地民俗特点的酒类及品牌,加快酒类行业发展,扩大知名度。

 

二、做大做强高原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深入地推进旅游二次创业行动,积极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围绕“15445”区域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合作市2小时旅游圈、将夏河建成中国旅游强县,合作、临潭、迭部、舟曲建成生态旅游示范县,完善拉卜楞、郎木寺、冶力关、黄河首曲四个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宗教文化、草原森林、民俗风情四条旅游发展主轴线,培育腊子口、新城、阿万仓、电尕、扎古录镇五个特色旅游城镇。集中打造拉卜楞、冶力关年百万人次核心景区,创建2个以上国家5A级景区、5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10个以上国家3A级景区。发展以高端旅游为主攻方向的特色旅游业,重点提升旅游整体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积极打造高端群体游产品。启动“甘南国家级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格局,努力实现旅游业“三个转变、六个增加”。把甘南建设成为以藏民俗文化、草原风情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跨区域合作开发力度,建设旅游环线,延伸旅游产业链,全力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大香格里拉北线起点”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省级红色线路,增强甘南旅游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

专栏10:“十二五”甘南旅游业发展目标及战略

1、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州旅游经济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40万人次,年均增长22%,旅游总收入突破22亿元,年均增长26%,旅游业成长为全州国民经济战略性的主导产业。

2、实施旅游业“15445”区域发展战略

强化一个旅游中心城市。全力建设合作市两小时旅游圈,成为大香格里拉北线旅游集散中心和高原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培育五个旅游强县(市)。将夏河县建成中国旅游强县,合作、临潭、舟曲、迭部县建成生态旅游示范县。

完善四个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将拉卜楞、郎木寺、冶力关、黄河首曲分别打造成藏传佛教文化、民族风情、生态休闲、草原湿地风光旅游示范区。

打造四条旅游主轴线。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和草原湿地、峡谷森林旅游4条发展主轴线。

培育五个特色旅游城镇。培育腊子口红色旅游镇、新城洮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镇、阿万仓游牧文化旅游镇、电尕休闲康体旅游镇,洮砚民俗文化旅游镇和麻路休闲旅游镇。

3、实现旅游业“三个转变、六个增加”

“三个转变”:由数量型旅游向效益型旅游转变,由接待型旅游向市场型旅游转变,由单一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

“六个增加”: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增加旅游业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率,增加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增加旅游业在GDP中的比重。

(一)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布局调整

根据我州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和地域结构,结合《全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整合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品布局,加大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跨区域合作开发力度,通过功能分区和产品开发方向定位,加快完成“四大板块”旅游布局,构建大旅游环线,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有机联系的区域旅游产品网络体系,扩大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

专栏11:甘南旅游业“四大板块”布局

合作—夏河—碌曲藏传佛教文化生态旅游板块。依托拉卜楞寺、米拉日巴佛阁、桑科草原、当周草原及尕海湖、达尔宗湖、则岔石林等资源和景观,大力开发宗教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观光探险游等项目。

玛曲黄河首曲生态旅游板块。依托黄河第一弯、玛曲黄河湿地、玛曲大草原和《格萨尔王传》弹唱等旅游资源,重点开发生态科考探险游、草原生态观光游、卓格岭国文化游、游牧生活体验游等项目。

临潭—卓尼民俗风情生态旅游板块。依托莲花山、勺哇土族风情、藏巴哇藏族风情、禅定寺、觉乃藏族民俗文化、西道堂、洮州卫城、苏维埃遗址、李家坟遗址、“江淮遗风”汉族古南京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推进临潭生态旅游县建设。重点开发民俗风情体验游,红色土司探秘游、“觉乃”藏俗体验游和历史遗迹考察游等旅游项目。

迭部—舟曲绿色峡谷生态旅游板块。依托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白龙江大峡谷、白古萨迦寺、翠峰山、拉尕山、朝水节、采花节、松棚灯会等旅游资源,在迭部重点开发红色旅游、户外运动和野外探险等项目。

 

(二)加快改善旅游基础条件,提升景区综合服务功能

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着力改善旅游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条件,加快建设拉卜楞机场、临夏至合作至郎木寺高速公路和兰合铁路,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景区连接主干道公路,打通连接境内外景区的断头路,提升县际之间、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等级水平,逐步实现4A级景区通二级公路,其他A级景区通三级公路加快A级旅游景区厕所、停车场、供水、供电、环保、卫生、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紧急救援能力建设。重点抓好拉卜楞寺、合作城区、郎木寺、天下黄河第一湾景区、冶力关、新城、腊子口、卓尼县城、舟曲县城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在AA级以上的国家景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配置相应标准的厕所;沿大九寨旅游环线的碌曲、夏河、合作、迭部等县市有计划的在国道213线建设23个游客服务区;抓好以饭店宾馆、文娱演出和城市公厕为代表的工程建设;建设一批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星级宾馆、娱乐、商店等设施;着力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服务功能和水平,实现主要景区(点)交通通信畅通便利、标识引导系统清楚、餐饮住宿卫生安全、导游服务规范标准。

(三)强化旅游市场营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按照营销渠道多样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加大对外宣传和营销力度,大力开发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景区创A工作,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大力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城镇。积极鼓励扶持群众发展“农(牧)家乐”等旅游服务业。大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精心设计适合不同群体的旅游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导游和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加快“一江三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进黄河上游玛曲段水电资源开发,积极论证开展风能、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初步形成以水电为主体,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水电产业

加快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用4至5年的时间完成在建的49座水电站建设,同时将水电开发的重点转向黄河上游玛曲段水电资源开发,适时开工建设黄河干流玛曲段首曲、门唐、塔吉柯一、二级、扣哈、多松等6座梯级水电站。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8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90亿千瓦时。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120亿千瓦时,水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甘南建成甘肃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二)积极谋划发展风能、太阳能产业

我州大部分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按照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规律,在合作、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临潭等县市积极完成风能、太阳能发电前期工作并启动实施。加快风力发电站建设,利用荒漠化草原、沙化地,选择适宜场址建0.5-1万千瓦的并网光电站,开展并网型试点示范工程。到2015年,力争风电总装机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光电总装机达到50万千瓦。形成以水电、风能、太阳能为主体,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加快实施户用光伏发电工程,重点解决边远山区和牧场群众的用电困难。推广公共设施和民宅利用太阳能供热装置,加快农村沼气及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落实小水电、风能、太阳能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优惠政策,注重水电资源的转化,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农牧村电气化建设力度,实施以电代燃料项目,对农牧民用电实行优惠电价或电价补贴,落实补贴资金。

四、合理有序发展矿产建材产业

正确处理矿产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进一步整顿规范矿产勘查开发秩序,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加大地质勘探力度,查明重点成矿带的资源潜力,圈定成矿有利地段,使现有资源储量得到增长。开展甘南基础地质和矿产远景调查,以金、铜、铁、铅、锌、锑、铀等为重点矿种的整装勘查和地热资源调查。启动夏河~合作地区铁铜金整装勘查和玛曲大水及外围金矿整装勘查。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鼓励商业性勘查,初步建立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分体运行机制。重点开展甘南州地球化学普查,黄河首曲及尕海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临潭、合作、舟曲等县市城区、缺水山区地下水资源调查,甘南夏河—合作—下拉地一带金银锑铅锌矿产资源评价,甘南阿尼玛卿山地区金银铜矿产资源评价。夏河—合作地区金矿成矿区矿产勘查,碌曲—舟曲地区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区矿产勘查,碌曲县尕海—郎木寺一带地热资源勘查,卓尼县喇嘛崖矿区洮砚石材矿地质详查,合作早子沟金矿深部勘查,玛曲县大水金矿深部勘查等地质调查、矿产勘查项目。增加新的资源储备和矿业基地,力争形成一批重要矿产勘查开发后备基地。到2015年,通过整装勘查,新增金资源量150吨,铁资源量5000万吨,铜资源量50万吨,锑资源量达到5万吨,铅锌资源量达50万吨。黄金产量突破5吨,铁矿年产量100万吨,铜矿年产量10万吨,铅锌矿石量10万吨,水泥用灰岩产量180万吨,矿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二)合理有序开发矿产冶选业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重点开发黄金等矿产冶选业和水泥等建材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南、北、中三个主要金矿带(区)的金矿勘查和开发力度,继续争取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加快完成玛曲格萨尔、碌曲忠曲、拉尔玛、合作早子沟、舟曲坪定等金矿设备更新、升级换代以及技术改造和矿山建设任务。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对难选金矿石的选冶技术攻关,开展铜矿石、铅锌矿石、金矿石等矿山共伴生有益元素(矿物)的技术攻关和低品位铁矿资源的开采、选冶技术研究。实施“西秦岭地区高砷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开展金矿无毒浸金药剂开发技术和无害化处理砷矿技术研究,提高高砷金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采用先进的采选工艺,使矿山开采贫化率降低3~5%,选矿回收率提高3~5%,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45%以上。发挥产业聚集效应,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黄金等优势矿种的开采—选矿—冶炼—加工利用的产业链初步形成,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快速增长加大矿山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治理矿山采空区、塌陷区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治理责任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合理提高矿产资源税率、税额标准,完善征收方式。

(三)加快发展建材产业

支持水泥等重点建材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安多公司产学研技术中心建设,完成安多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临潭建华水泥厂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舟曲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建设,提高水泥生产能力。高起点规划论证建设夏河县麻尾山水泥灰岩矿床、临潭县大石山石灰岩矿床的开发项目。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加大建筑石材、砂石料、粘土矿点管理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建材企业联合重组、合理布局,严格调控粘土砖瓦的生产,加大水泥预制构件和新型墙体材料、石膏及花岗岩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力争将建材业培育成为全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实心粘土砖生产全面得到禁止,全州水泥年产量达450万吨。

五、加快发展民族用品加工业

依托丰富的资源和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加快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在精、深、细上下功夫,强化品牌,全面提高民族特需品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一)民族服饰及用品加工产业

以合作市、夏河县、玛曲县、临潭县等民族风俗浓厚、人口集聚地区为中心,以甘南州澎曹土特产有限公司、临潭县伊华公司、夏河县雪域藏香厂等企业为重点,引导发展民族服饰、民族首饰加工、藏毯、藏毡、牛绒制品、哈达等针织绣品,以及藏式帐篷、藏香、铜铝锅、烤箱等民族用品。

(二)手工艺品加工产业

依托藏传佛教文化,以夏河县摩尼宝唐卡制品有限公司、卓尼鼎元艺术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挖掘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发展潜力,积极引导发展制作酥油花、唐卡、木雕、洮砚、藏刀、佛像民族手工艺品加快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和生产鼓励引导发展壮大一批家庭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形成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集聚效应显著的区域性民族特需品产业群。

六、积极发展中藏医药产业

大力扶持和促进民族藏医药发展,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利用州内藏药特色资源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医药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积极引进资金、生产管理技术和藏医药研究领域的专家、技术、管理人才,以传统藏医药体系为基础,加强藏医药理论和新特药品的研制,加快改造传统工艺、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提升制药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修订和规范藏药生产标准,推进民族医药现代化和藏医药产业换代升级。针对藏医药的特点、疗效及优势进行科学评价和临床试验,重点研究高寒地带中藏药材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等方面的潜在作用,力争在藏医药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等领域有新突破。加快藏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研发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积极扭转藏医药生产企业“小而散”各自为政的现状,加大整合资源,走藏医药企业集团化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种植基地+农户+公司”经营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独一味、唐古特大黄、红景天、当归、板蓝根、秦艽、柴胡、黄芪、红芪、党参、赤芍、翼道草、桃儿七、藏木香等适合高寒阴湿地带生长的藏中药材人工种植规模,为规模生产提供足够的药材资源;推进藏医药产业升级,以甘南佛阁藏药公司、甘南藏药制药公司、玛曲县首曲药源公司、玛曲县独一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藏药新药和藏药保护品种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扩大对外合作,利用我州藏药特色资源优势及研究成果,大力推进州内制药企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藏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升级换代。加大中藏医药研究开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中藏成药、生物制品和保健品研发力度,推进藏药新药和藏药保护品种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打造藏中药材知名品牌,不断推进藏医药生产企业集约化生产,集团化运作,形成产业集群,将藏医药产业培育成新兴特色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藏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达到6万吨,藏药产量达到88吨。培育打造中藏药知名品牌2-3个,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中藏药名牌药品2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拳头产品5个。

第五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保护草原、森林、湿地,保护和建设好高原生态环境,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加快实施重大生态建设项目

全面实施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完成1.45万户、7.37万人的游牧民定居任务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封山育林、生态种苗工程建设、草原防火、森林防火、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生态移民、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草原鼠害综合防治、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暖棚养殖建设、青稞基地建设等项目,开工建设沙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流域治理、生态监测体系等项目;到2015,完成区域内退牧还草43.6万公顷,治理黑土滩12.7万公顷、沙化草场5.3万公顷;森林保护43.8万公顷,退耕还林0.5万公顷,封山育林3.8万公顷,人工造林0.7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17.5万公顷,湿地恢复3.3万公顷,初步扭转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增加向黄河补给的水资源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实现全面遏制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阶段目标。

抓好迭部“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按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工作思路以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家园、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总体战略目标,重点启动实施《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项目,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和基础保障,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与周边九寨沟、黄龙等知名景区的连接,优先发展红色旅游业;重点建设1个生态示范镇(电尕镇)、1个生态示范乡(腊子口),通过开展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等项目建设,力争五年内把迭部县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县,为红绿辉映、民族团结、低碳循环的新迭部,打造成青藏高原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县和中国生态文明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栏12:《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概要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是青藏高原地区编制的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划》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生活的三生有幸规划理念为指导,目标定位于建设国家藏文明示范本,绿色基色先行,以科学发观为,以绿新契机和基保障,以和先行生力,合藏特点,在迭部展生文明建的跨越式展。承接腊子口论坛,打造绿征策源地,通过绿线承接红线,打造甘南生、民族旅游线站;建良好的生体系,开发与护并重的生态环境功能体系,探索一态经济发展之路,拉民族经济展。利用源作先行生力,打造迭部“腊子口”形象品牌,一步以绿源地为优势“扎那”生品牌推向全乃至世界,成“在保的前提下展”模式示范点,打迭部“大拇指”形象品牌,建甘南生环经济基地

《规划》21时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步建设,近期实现“夯实基础,筑巢引凤;跨二进三,树立品牌”目标,中期实现“众星拱月、三产联动;红绿辉映,经济跨越”目标,远期实现“日臻完善,接袂成帷;三产循环,人民幸福”建设目标;重点就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初步构建评价指标和保障体系,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等四大方面68个项目,建设红绿辉映、民族团结、低碳循环的新藏区,将迭部县打造成青藏高原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县和中国生态文明家园。《规划》投资估算72亿元

“十二五”期间,着力实施《规划》近期(20102015年)建设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六年时间,优先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工程和红色旅游项目。重点发展腊子口生文明论坛、旺藏点的目、大型演目;建设电尕民俗文化中心、扎那生博物迭部低础产业——林业产业迭部经济开发做好生保障,在保的同探索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化“一特四化”牧互补战略,拓展业产业链展高原肉奶制品等品加工、推广藏中材基地建设,构建新的点,发挥力和迭部绿产业优势,扶持“大拇指”品品牌建为农牧民增收、化打下基

争取启动实施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白龙江流域甘南段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加强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力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保护白龙江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促进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到2015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得到初步防治,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恢复白龙江流域甘南段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草原保护

加大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草原三化治理、毒害草综合防治、鼠虫害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强高原原生植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启动实施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采用草灌结合、沙化草地封育、补播施肥等方式治理流动沙丘,开展玛曲黄河流域护岸林植被恢复,做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和黄河沿岸沙化草场综合治理,有效遏制草原沙化现象。在玛曲黄河沿岸重点沙化区营造生态防护林20万亩,建设高原沙生植物育苗基地100亩。建设草原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草原科技实验中心、野生优良牧草驯化繁育基地,野生牧草种质基因库等,提高科技服务和支撑水平,恢复草原植被。加大草原承包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化、细化牧区草原承包工作,推进半农半牧区草原承包工作,将天然草原全部承包到户,并积极推进草场使用权流转。因地制宜调整草场利用强度和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机制。依法开展草畜平衡核定、监督草原承包经营权合法流转和草原监理执法工作,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搞好人工饲草料基地和牧区水利建设,大力实施退粮还草工程,解决牧区牲畜饲草不足的问题。加大牲畜暖棚、牧区半人工刈割草场和圈滩种草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牧草种籽生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和抗灾保畜饲草料储备库建设,缓解草畜矛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草原保护法规制度,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制度,通过采取禁牧、减畜、牧民定居和生态补偿等多种政策措施,积极引导鼓励牧民加快超载牲畜的转移出栏步伐,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促进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最终实现草畜平衡和良性循环。到2015年沙化草场、黑土滩型草原治理取得突破,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全面治理80万亩沙化草场,重度退化草原得到恢复,使草原生态环境基本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森林保护与培育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公益林保护建设,加大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设步伐,扩大实施范围,提高管护水平,巩固保护建设成果。继续管护天然林资源660.8万亩,实施公益林保护建设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40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长防林建设35万亩。实施退耕还林23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历年造林地补植补造21万亩,配套退耕还林工程水利设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全州各县市城区及面山实施造林绿化10.5万亩,其中城区绿化0.5万亩,面山绿化10万亩。建立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和林业执法体系,着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强化森林经营,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经济林果、高原花卉、种苗生产、林下种植养殖和林产品加工、山野珍品开发利用等为主的林业产业,努力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性繁育中心,加大大熊猫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林麝养殖、红豆杉、红景天培育利用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州、县(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监测站点35个。到2015年,力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5%,努力实现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色林业产业初具规模。到2020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达到25%

(三)湿地保护

继续加强玛曲、尕海等重点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对6.68万公顷重点沼泽湿地进行围栏保护,对7.16万公顷退化沼泽湿地进行植被恢复。争取新建玛曲黄河首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尼玛卿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夏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健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健全州、县(市)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建立湿地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大河流湿地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力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河道维持基本生态流量。在黄河玛曲段、洮河、大夏河及主要支流特有鱼类栖息区和繁殖区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注重保护鱼类资源,积极发展库区淡水鱼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到2015年,启动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项目,扩大保护范围,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高原沼泽湿地生态功能初步恢复。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紧紧抓住国家将甘肃省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有利时机,组织实施《甘南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全面编制完成各县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各循环经济园区规划;积极采用循环经济理念来谋划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技术改造项目。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核心技术引进、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平台三个方面加快循环经济“一区九园”建设,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园区支撑体系,实现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大危险废弃物收集处理力度提高矿山开采、集中供热的尾矿渣、炉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严格控制新开工“两高行业”项目,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向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加强对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环境监管,注重做好已建和在建水电站的环境治理工作,解决好废弃矿山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5年,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专栏13:循环经济“一区九园”发展模式

“一区”:打造“甘南州高原特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九园”:分别建立合作门浪滩、夏河县安多、夏河拉卜楞民族用品、舟曲丁字河口、临潭县新城、玛曲县城、卓尼县城、迭部县城和碌曲县城9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积极发展碳汇经济。探索建设以全州森林、草原、湿地等为主体的碳汇产业体系。以广袤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为增汇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支撑,积极争取实施世界银行碳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及《京都议定书》框架下CDM碳汇林业项目,加大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防长治工程和县城面山绿化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鼓励全民植树造林,增加植树造林面积,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森林固碳增汇的能力,努力打造甘肃乃至全国低碳经济和高原零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基地;大力发展碳汇产业,研究建立具有甘南地域特点的碳汇经济体系,努力获取更多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和生态经济价值。

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将未获得补偿的林地、天保工程区林地、湿地纳入到中央财政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给予补偿。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对居住在生态功能核心区的群众,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采取产业引导扶持、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解决退耕、退牧农牧民和生态移民的后续生活和转产问题;设置多种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聘用当地群众组建草原、森林保护、护林防火和湿地保护协管队伍,建立巩固生态保护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水电资源就地转化,支持地方依法参股,建立水电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进一步落实电站建设中的移民补偿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进一步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可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发展。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搞好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限制不利于环保的一次性生活服务产品使用,鼓励推广可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产品,倡导绿色文明消费理念和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推广节能环保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建筑技术和新型交通工具。到2015年,工业 “三废”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地表水水质和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比例超过9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五、加快生态环境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自动化综合水文、气象观测、高原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建设州、县(市)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体系,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建立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和监测能力建设,实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工程。

专栏14:“十二五”全州生态环境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建设重点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成州级林业生态监测中心及44个森林生态监测站(),州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及8个县()级测报站、80个测报点建设,建立预测预报信息网络,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草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建设州级草原动态中心监测站和县市草原动态监测站,在18个纯牧业乡建设乡级草原动态监测点,形成包括乡级监测站在内的三级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草原基本情况调查档案,基本健全全州草原生态监测体系。加快州、县市综合执法及草原监理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机制。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公共气象服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为结构框架的新型气象事业建设。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形成现代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全州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75%,实现精细化无缝隙预报服务,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6%-8%,全州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85%。适时利用人影工程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现代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气象灾害损失占全州GDP的比重控制在2%以内。

生态系统安全保护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包括火险预测预报系统、火情望监测系统、防火阻隔系统、火情信息及指挥系统等,建立防火专业应急队伍,完善技术装备,提高防火应急能力,切实保障森林、草原生态资源安全。加大鼠虫害等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力度,加强白龙江流域、洮河流域等重点滑坡体、泥石流多发区的重点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能力建设,实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工程。

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建设并重,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州县乡三级政府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和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灾情监测、预警、预报体灾害救援应急体系,不断提高测报水平防灾减灾能力救援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人员伤亡。更加注重对重大泥石流、山洪、冰雪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城乡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城镇疏散场地和避险场所及救灾物资储备设施等防灾救灾应急项目。加强大力开展防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专栏15:“十二五”全州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

防洪减灾体系重点治理“一江三河”重点险情段、各县市城区及人口密集的重要乡镇主要河流、其它河流(沟)重点防洪段堤防隐患点,除险加固病险水库等。

抗旱减灾体系重点一批农田、草原水利灌溉与节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等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和减灾能力建设,重点对白龙江流域和全州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消除设防标准内的地质灾害威胁,大幅度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和人员伤亡

地震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甘南州地震前兆监测网、州震灾害预测与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现场监测仪和甘南州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等项目,建立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州县地震宣传教育基地和县市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

 

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

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结构,建成并完善“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技术等级,以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农牧村公路建设为重点,抓好省际“出口公路”、路网“断头公路”建设,加大旅游公路、牧民定居点、易地搬迁、藏传佛教寺院、林区公路、工矿公路和农牧村公路建设力度,提高技术等级及干线路网通畅通达水平和农村公路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支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能力2015年末,全面建成“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网,实施网络化工程,建成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夏河机场二级专用公路,建成岷县至合作、尕秀至玛曲等9条二级公路、夏河至青海同仁、玛曲至青海久治等8条省际出口路,形成以州府合作为中心辐射县市的二级公路网、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的三级公路网和周边出口公路联网;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实现8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60%自然村通公路。加大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配套的公路运输枢纽及站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兰州至合作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二五”建成通车加大西宁至合作至川主寺、格尔木至成都等铁路项目的争取及前期工作,争取在2020年以前全部开工建设。加快夏河机场建设步伐,于2012年投入运营。加大黄河玛曲段和九旬峡库区码头和航道建设力度,积极发展水运,在2020年基本形成规模全面落实国家对机场、航空公司、铁路运营亏损和公路养护资金补贴政策,保证交通运输企业正常运营和交通设施及时维护。

专栏16:“十二五”甘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

公路:建成临夏至合作、王格尔塘至夏河高速公路,完成尕玛公路、岷合公路、迭部至宕昌公路、夏河机场公路、冶力关至新城等二级公路的建设任务,争取开工建设合作至郎木寺等高速公路。计划新建高速公路291公里,改建国省干线公路742.3公里藏区经济干线公路1261.4公里,改造农村公路14680 公里(县乡公路升等、农村公路联网路、通乡油路、通村油路、自然村通达、通牧民定居点、易地搬迁公路),旅游公路600公里,寺院公路729公里,林区公路415公里,新建桥梁5042延米,改造危旧桥梁1272延米。

航空:建成夏河飞机场,开工建设迭舟支线机场或直升机机场。

铁路:兰州至合作铁路、成都至兰州铁路建成通车,力争开工建设西宁至合作至川主寺150公里铁路

水运:开发玛曲黄河航运,开通玛曲县城至白河口黄河航道,逐步开发洮河九甸峡至岷县段航运工程,进一步完善库区航运。

运输枢纽及站场:重点建设一级客运站3个、二级客运站2个、三级客运站8个、一级货运站1个、三级货运站7个以及3个交通信息楼。加快乡(镇)及村级层次的运输网点建设,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大部分建制村拥有汽车站(点),基本形成州、县、乡、村四级运输网络体系。

 

二、加强综合能源设施建设

抓好与水电业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江三河”水电资源送出骨干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优化电网结构和布局,加快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可靠、清洁、优质的电力保障。争取建设玛曲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迭部、玛曲、临潭3条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卓尼扎古录等26条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实现主要区域电网互联。扩大城乡电网覆盖面,实施35千伏电网建设和扩容改造。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农牧村电网改造,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推进农牧村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工程,实现无电人口全覆盖目标和户户通电目标。到2015年,新建成330 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5座、开关站3座和一批配网建设,完全满足水电送出需要。

 

专栏17:甘南州“十二五”电网建设重点

新建成运营330 千伏变电站2座,120万千伏安,330千伏线路3条,长度516公里;110千伏变电站15座、开关站3座,变电容量86.4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9条,长度1228公里;建设合作市区10千伏及以下配网实现“手拉手”供电网络,各县城10千伏形成环型供电网络,初步实现县调自动化;提升主网容载比,使110千伏变电站容载比达到2.0,变电站开关无油化率达到100%。争取玛曲750 千伏变电站建设。

加快天然气管道和城市供气管网建设,努力改变我州能源供应和使用结构,扩大社会用气量,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到2011年,完成西气东输涩宁兰管道系统的兰州-临夏-合作支干线及王格尔塘至夏河支线建设,建成合作、夏河城区供气管网,实现向合作、夏河县城供应天然气目标。到2015年,建成以合作为中心,辐射碌曲、玛曲、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县城供气CNG站及城区管网,实现CNG供气,天水-武都支线向西延伸至舟曲、迭部,全州七县一市城区全部实现管道供气。加快煤炭供应体系建设。

三、加强水利设施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以建设资源水利为基础,以建设生态水利为目的,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有效缓解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问题,提高水利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和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引洮济合”、“引洮入潭”等水利骨干工程,加快青走道调节水库前期工作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

抓好农牧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和水电资源开发,加强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水利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重点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一江两河”沿岸农牧业灌区。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主要河流与重要城镇防洪河堤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合作市格河综合治理,加快夏河、卓尼等县城防洪建设,保障城乡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水资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监测和旱情汛情、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施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改革水资源管理方式,合理提高水费,开征水电站水资源费。落实完善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补偿政策,完善移民安置方式,妥善处理宗教设施淹没补偿问题。

 

专栏18:“十二五”全州水利设施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重点

1、合作市“引洮济合”工程:该项目设计取水枢纽位于夏河县黑力宁巴村下游约1千米处的博拉河干流,取水高程约3057米。主要建设输水线路长29.3 千米,倒虹吸2座,明洞8座,将水引至市区西南角海螺沟调蓄水池,设计年调水量2275.11立方米。

2、临潭县引洮入潭工程:从洮河干流采取电力泵站取水,近期拟建洮河泵站、输水管道、安全贮水池、净水厂、土建、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日设备,以及部分配水管网,每年提水450万立方米

3、碌曲县青走道水库建设:建设年调节水库一座,库容1.6亿立方米,可解决22万人、8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总灌溉面积64.2万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16.2万亩,牧草灌溉面积48万亩。

4、重要河流河段防洪工程:甘南州重要河流河段防洪堤420千米,加固防洪堤70千米,河道整治86.2千米,黄河玛曲段塌岸治理,修河道改道坝、护岸护墙50公里,治理黄河塌岸55公里,建设合作市、夏河县城、卓尼县城等重点城镇防洪河堤。

5、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建防洪堤250千米,加固防洪堤85.5千米,排洪沟76千米,河道整治125千米。

6、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新建防洪堤168千米,加固防洪堤51千米,新建排洪渠32千米,拦沙坝440,谷坊988,种草种树9.7万亩,保护人口14.54万人,耕地2.25万亩,草场20.3万亩,牲畜15万头。

7、农牧村饮水安全:建设1168处农牧村和藏传佛教寺院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8.4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8、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冶木河沿岸川台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新修引水渠116条,563公里,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8.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整修农田2.47万亩,新修梯田12.5万亩,修建农田配套渠系151公里;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配套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8万亩。

9、牧区草场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干旱草场节水灌溉面积58.34万亩,新建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面积52.67万亩。

10、抗旱防洪减灾工程: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城镇防洪工程,重点解决合作、夏河、卓尼、玛曲等城市防洪能力脆弱的问题;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农牧村护村护田堤防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新建各类防洪堤2239公里,加固防洪堤180公里,保护38.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耕地24.6万亩。建设甘南州旱情、汛情监测预警系统。

11、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实施甘南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骨干坝及淤地坝工程。新建城镇和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河堤500公里,新建农牧村护村堤防9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平方公里。实施甘南州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和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

12、新建水库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碌曲青走道年调节中型水库一座,库容1.6亿立方米。对玛曲县河曲水库、临潭县羊溪河、木扎河、夏河县桑科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维修。

13、农村水电电气化与以电代燃料:继续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开展小水电以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新建农牧村水电站52座,新增装机容量23万千瓦;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农牧村配电和供电网络以及配套设施,使全州县乡村通电率达到100%,以电代燃料电炊户使用率达到35%以上,以电节柴节煤措施户率达到35%以上。

14、水电能源开发建设:在完成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流域在建水电站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黄河干流玛曲段首曲(装机容量9万千瓦)、门唐(装机容量37.5万千瓦)、塔吉柯一、二级(装机容量30万千瓦)、扣哈(装机容量7.4万千瓦)、多松(装机容量75万千瓦)等6座梯级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159万千瓦。

四、加快信息化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电信网络、宽带通信、网络信息安全、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系统,提高信息化保障能力加快州内宽带多媒体通信骨干网络建设重点完成全州通信网络的改造提升和优化,实施国道、省道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工程,加快移动通信、有线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建设。培育和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各项信息服务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整合。国道、省道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工程。建立邮政、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把甘南C级无线电监测网升格为A级无线电监测网,形成无线电监测网络化。加强农牧村通信网络和通信设施建设,加快通信村村通工程、移动网广覆盖工程、宽带通信工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通宽带的目标。加快实施乡乡通邮工程,完善邮政基础设施,逐步建设速递中心和物流集散网,提高农牧区邮政服务水平、农牧村邮政运输和投递能力。2015年,有线与无线通信信息覆盖率达到100%。信息网络应用、农牧村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平台全部建成,乡镇和行政村的通邮率均达到100%。

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优化布局,加快服务于农牧区的畜产品、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农贸市场、综合批发市场、粮油副食等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商业零售网点和配送中心、再生资源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建设农牧村集市,活跃农牧村商品流通和土特产交易,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牧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加大社属流通企业经营网络改造。支持城市商业网点向农牧村延伸,完善城镇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和农牧区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家电、农机具、摩托车、汽车下乡工程。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

专栏19:市场体系建设重点

建设农(牧)家店1500个左右,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县、乡、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和80%。建设国家牛羊肉储备库,积极发展合作市、卓尼县、临潭县、玛曲县中药材交易市场,扶持甘南燎原乳业等公司提高“中华老字号”品牌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建设以瓜果蔬菜、五金建材、日用百货批发、商品配送为主的安多藏区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加快完善玛曲县甘青川活畜交易市场、合作市富民活畜交易市场机制,建设夏河县、碌曲县、临潭县活畜交易市场。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商品配送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大力培育发展家俱市场等。

六、加快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

按照国务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投资50亿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要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相衔接,根据受灾程度,重点支持舟曲县受灾严重的城关镇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灾害防治等方面恢复重建,同时兼顾舟曲县江盘乡等其他受灾乡镇恢复重建。全力争取落实国家对舟曲灾区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土地、教育、就业、扶贫等9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到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8个方面的恢复重建任务,达到居住安全、设施完善、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社会和谐的目标,统筹引导各方面力量,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建设一个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的新舟曲”。

 

专栏20: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目标

201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任务。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任务。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居住安全。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影响居民安全的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建立健全预防和预警预报体系,使灾区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省地、节俭的放心房。

设施完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及市场服务体系功能得到全面恢复,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生活提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显著加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扶贫开发取得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环境质量有效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社会和谐。弘扬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建和谐美好新家园,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七章 加强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公共财政、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市文明向农牧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完善甘南州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快各类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拓宽现有城镇发展空间,发展新的建制镇。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相互配套、全面对接,建立五位一体(中心城市、县城、一级镇、二级镇、生态文明村)的城乡发展格局。

二、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梯次推进”的原则,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州府合作市为中心,七县县城为骨干,30个重点乡镇为依托,1000个绿色生态文明村为基础,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框架体系。完善合作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合作建成安多藏区民族特色浓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显著,现代化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特征突出,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显著,各项服务功能完善,人居环境质量优良的城市。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人口逐步走向集中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稳步推进牧区人口向定居点集中,农区人口向交通沿线集中,山上人口向山下集中,农牧村人口向建制镇和县城集中,县城人口向州府集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把7县县城建成各具地方特色、个性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投资发展环境良好,旅游、商贸业形成规模的中心城镇。力争将15个一级乡镇建成各具旅游、商贸、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形成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区域农牧村旅游、商贸、建材、农牧产业的区位节点城镇。加快15个二级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 “绿色生态文明村”建设,科学整合,建设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节能环保、生态良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栏21:全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框架

15个一级乡镇,既:新城镇、冶力关镇、木耳镇、扎古录镇、洮砚乡、郎木寺镇、大川镇、王格尔塘镇、阿木去乎镇、立节乡、古战乡、王旗乡、麻当乡、曲告纳乡、阿万仓乡建成各具旅游、商贸、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形成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区域农牧村旅游、商贸、建材、农牧产业的区位节点城镇。

15个二级乡镇,既:临潭县洮滨乡、古战乡,卓尼县纳浪乡、恰盖乡、藏巴哇乡,舟曲县峰迭乡,迭部县旺藏乡、益哇乡,玛曲县齐哈玛乡,碌曲县阿拉乡,夏河县科才乡、甘加乡,合作市卡加曼乡、勒秀乡、佐盖曼玛乡,到“十二五”末,建成各具区位优势,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带动周边乡村协调发展的小城镇。

“绿色生态文明村”建设:对现有2960个村庄进行合理、科学整合,建设成为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节能环保、生态良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住房保障体系

以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建立符合我州实际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到2015年,累计解决13.88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以整村推进、游牧民定居和农牧村危旧房改造等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牧村住房建设。到2015年,全州农牧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牧村住房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优美,房屋质量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加强和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加快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拓宽城镇发展空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框架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特色产业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历史名镇、名村、名居的保护力度。五年内基本完成县城及部分重点乡镇道路、排水、集中供热、供水扩建、天然气管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市政公用设施等建设和改造工程。加快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基本解决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安全保障问题。加快合作市面山绿化及各县城面山绿化工程建设,推进城镇民族特色化建设和绿化、美化建设,完善城镇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品位。开展绿色生态文明村试点示范建设,对2949个村庄进行科学合理整合。到201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城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100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污水处理率达到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26万平方米。全州城乡人居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基础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部分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专栏22:“十二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建设8县市城区道路及给排水、河道治理、供水、供热、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市场建设等项目,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城区及一级和二级乡镇避险场所48处;建设7县1市太阳能节能路灯,对全州集中供热进行热平衡改造,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在甘南州建立全国太阳能示范区。

第八章 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一、优先发展教育

加快“双语”教育步伐。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农牧区“双语”幼儿园建设力度,基本普及“双语”学前教育;加大教研工作力度,研发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建立健全“双语”教育体系,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进“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定期轮训制度,提高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和“双语”教学能力。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力争把幼儿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依托,扩大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着力构建寄宿制“151”办学格局(建成100所规模在500人以上,50所规模在1000人以上,10所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寄宿制学校),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将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保障范围,免费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教育延伸。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建成1-2所示范性高中,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争取开展异地开办高中民族班招生或创办甘南中学,加强高中学校管理,提升高中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高考升学率和重点本科上线率;提高高中保障水平,逐步实行免费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成甘南州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本地中职在校生规模,大力推广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协调省内外其他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甘南民族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革新教学手段,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继续完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将中职学生纳入保障范围,逐步实行全免费教育。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完成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扩建,新建1-2所特殊教育学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落实各种优惠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逐步实现残疾人接收免费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全面落实教师法,继续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理顺教师队伍补充和合理流动机制,加强州、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加强双语教师和非师范类教师的培训工作,实行教师定期轮训制度,着力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各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展远程教育。加快“城域网”、“校园网”和“班班通”建设,建成与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相适应、相配套的远程教育格局,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农牧村中小学信息化水平。

加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汉双语预科教育基地建设和向藏区服务的特色学科及优势专业建设,并依托省内高校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快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推进成人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建立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及培训网络。

到2015年,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双语”学前教育全面实施,州、县、乡三级均建成标准化幼儿园,村校和教学点开设学前班,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50%以上;“两基”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4.5%以下;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合理,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5%以上,高中阶段在校生职普比例接近5:5。其他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二、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卫生事业项目建设,加强州、县、乡(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常规医疗、急救、实验检验、监督、检测、培训等基本设备,加强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体系和远程网络会诊系统建设,加快改变医疗卫生机构落后面貌。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继续抓好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专科人才,全面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巩固和完善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州县两级新农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高新农合管理效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切实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发展中藏医药事业,加强甘南州藏医药研究院及县级中藏医院的建设,加快对藏医药文献古籍的保护和挖掘整理,加快研发中藏药制剂,加快发展州县中藏医院制剂室建设,达到国家GMP认证标准,提升中藏医疗服务水平。到2015年,实现一个县有一所标准化综合医院,一个乡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一个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州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乙等医院、专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标,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度重视妇幼卫生和儿童保健工作,积极开展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高原性疾病检查和防治,加大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高原性慢性病防治力度,重点预防控制乙肝、结核病、甲肝等重点传染病,积极治疗慢支、肺心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高原性疾病。到2015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9%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7‰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左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6‰以内,每千人拥有临床医生2.2人,每千人拥有病床3.38张,初期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70%,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9%。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公众饮食与用药安全。稳定和完善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县、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及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建设州计划生育服务站暨生殖保健中心等项目,健全计划生育流动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鼓励少生优生优育,开展生殖疾病普查普治和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开展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加强县乡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农牧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实各项奖励优惠政策措施。到2015年,全州总人口控制在71.41万人以内(不含移民人口数),4个县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县标准。

 

专栏23:“十二五”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重点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10所综合医院、3所林业局职工医院、20所中心卫生院、80所普通卫生院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林场卫生所、663个行政村卫生室、2960个自然村卫生室和210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及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体系和远程网络会诊系统建设;13个中藏医院、9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采供血机构、9个新农合管理机构和信息网络平台、9个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1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5个高原性疾病(慢性病)防治机构、9个健康体检中心、9个健康教育机构和农牧村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等项目建设。

3、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设10个急救中心、9个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0个重点旅游景区、机场、车站急救站等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等项目,提高紧急反应和救治能力。

4、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新改扩建7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22所中心乡计划生育服务站、34个普通乡计划生育服务站、舟曲灾后重建2个新区中心站、663个村计生服务室建设及设备配备。

5、人才培训工程:建设1所卫生职业教育、1所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中心、1所卫生干部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及卫生人员培训项目

 

三、加强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建设

全面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和人才强州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竞争力摆在核心位置,重点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人员培训与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培养一批州内科技带头人。加大投入,建立科技“三项”经费增长机制。加快州、县(市)、乡(镇)、村四级农牧林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基层农牧林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牲畜繁育、暖棚养殖、配合饲料及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等农牧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合作,重点开展优良牲畜品种选育、耐高寒优质农作物品种培育、高原特色野生优良花卉、优良乡土树种培育、特色藏药植物种植、藏医药开发、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剂等特色产品技术开发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科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到2020年,科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5%。

 

专栏24:全州十个方面重大科技需求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甘南优势农作物青稞、油菜新品种选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农畜草业产品精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藏药研究与开发;山野珍品合理开发利用;实施农牧互补战略配套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物制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培育发展甘南州高新技术产业。

 

第九章  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大力促进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牧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发牧区草场保护、乡村道路协管等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公益性岗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加大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投入力度,扩大劳务输出。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继续实施跨地区就业“金桥工程”、“三支一扶”等工程,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跨地区就业,千方百计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街道、社区再就业平台。促进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劳务租赁、劳务输出等就业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州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劳务收入占到农牧村居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将各类所有制企业员工纳入保险范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和体系。开展农牧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和退牧牧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切实解决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保障人口覆盖面,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规范收入审核和待遇申领程序,完善低保工作法规和程序,确保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到2015年,全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参保人数达到25万人;新型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农牧村所有符合条件人群,参保人数达到37万人以上;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62万人以上,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努力扩大保障人口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体系、社区综合服务和综合福利及优抚安置体系等建设,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康复体系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大力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大城乡危旧房改造力度,对农牧区危旧房、林区榻板房、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农林场危旧房进行改造;加快建立符合我州实际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多层次的政策性供房体系,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使人均住房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到2015年,建设廉租住房12808套;建设经济适用性住房4515套,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和住房困难群体居住问题,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到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

三、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改革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和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落实支持藏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政策,建立长期、稳定和规范的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资金渠道。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工资制度,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强收入监管和税收征管力度,强化收入调节功能继续推进公务员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完成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继续积极向上争取我州干部职工人事待遇,切实提高全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在“十二五”末,达到或略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

第十章  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加快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解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功能不完善问题,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突出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科技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体育活动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村民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民族艺术馆等项目建设,配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体育服务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到2015年,每个县市都有达到国家标准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体育馆,建成上等级、服务一流的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活动服务场所。

加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西新工程实施力度,结合国家“三网合一”建设,加快州、县、乡的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成数字化电视整体转换;大力改善州县乡广播影视办公用房等基础条件,加强州县乡广播电视设备配置和藏语译制设备配置,提高广播电视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维护和巩固力度,保障有效覆盖。完善应急备用系统,增强西部重点地区广播试验能力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形成广播电视“星网”结合的传输覆盖格局,实现农牧区广播电视基本全覆盖。开展广播影视数字化和州县数字电影院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到2015年,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1.78%,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8%。

二、加快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力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综合文化体育场馆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经费补助政策,建立有效保证公益性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文化站(室)、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本运行经费的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力。鼓励扶持各级文艺团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稳妥推进文艺团体体制改革,实施地方演出补贴制度,加快地方文艺创新;加快改善广播电视设备条件,促进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大乡村、社区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设施,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实施县市体育活动场馆建设工程,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推广力度,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专栏25:全州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重点

  实施西新工程、州县乡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和设备配备、西部重点地区广播试验能力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影视数字化、州县数字电影院建设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建设6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书屋228个、26个社区文化站、66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960个自然村综合活动室、8所州、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民俗艺术馆、7座州、县级影剧院等项目。新建甘南州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州体育馆、州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7所州、县博物馆、藏文图书音像制品编辑制作中心、“扫黄打非”、出版物物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区;力争建成138个寺院书屋,26个藏传佛教寺院综合文化站。7处标准化体育场、赛马场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9个乡镇、街道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甘南州体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等项目。

三、加强藏语影视产品和藏文出版物生产能力建设

加大广播电视节目译制投入,加强甘南州电台、电视台、州影视译制中心和各县采编译制设备更新改造,加强译制人员培训,提高藏语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译制能力。支持甘南电台、电视台藏语广播电视开展租用卫星转发器建设,加强藏语电视频道建设,扩大藏语节目覆盖,解决广大藏族群众听不懂汉语广播、看不懂汉语电视节目的问题。加强藏文党报党刊基础设施建设和藏语言图书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加大藏文新闻网络、图书出版、印刷等语言文字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系统和网络出版监管系统建设,提高“扫黄打非”及出版物市场监管能力。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创作地方精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保护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快实施拉卜楞寺抢救性文物保护规划,开展拉卜楞寺“申遗”工作,研究建立拉卜楞寺图书馆(藏经楼)、甘加八角城城址、腊子口战役旧址、俄界会议会址、次日那毛泽东旧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藏传佛教和民间古籍等善本的普查、整理、抢救和申报保护工作,开展抢救性文物的保护。建立健全古籍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剧目和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抢救,扶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流散文物尤其是珍贵民族民间文物征集;加大民族特色剧目创作和培养优秀人才力度。

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创作,研究制定扶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进程,积极探索利用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以藏民族文化为特色,以现有的文化经营企业改造为突破口,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投资主体的文化产业框架。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州藏文化、唐卡艺术文化等私营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探索文化市场运作规律,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实施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实现翻两番,达到1.4亿元。

 

专栏26:“十二五”全州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确立8个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文艺演出业、提高文化旅游业、实施民族文化品牌业、推动广播影视业、鼓励网络文化业、培育动漫业、规范艺术品业、提高文化服务业。

重点建设4个文化产业园。力争建成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夏河拉卜楞文化产业园区、甘南白龙江流域民俗和生态文化产业园区、洮河风情文化产业园区。

加快7个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甘南藏族歌舞演艺基地,甘南藏族服饰制作基地,夏河唐卡艺术传承基地,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研究基地,碌曲藏医药生产基地,玛曲格萨尔文化开发基地,迭部腊子口生态文化基地等7个文化产业基地。

实施15个文化产业项目。建成甘南“香巴拉”文化长廊、甘南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夏河县民族歌舞演艺中心、甘南羚城藏文化印刷出版、卓尼洮砚公司、夏河摩尼宝藏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舟曲楹联文化展示中心、甘南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等8个项目。力争建成夏河拉卜楞民俗原生态文化村、舟曲博峪多地舞艺术展示中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遗址展示中心、玛曲格萨尔文化艺术展示中心、临潭国际拔河中心、迭部生态文化园、碌曲郎木寺民族歌舞演艺中心等7个项目。

培育6个文化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培育甘南羚城藏族文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夏河拉卜楞“摩尼宝”藏族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卓尼洮砚公司、碌曲藏医药厂、临潭铸铜厂、冶力关唐古拉风演艺公司等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继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积极消除影响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按国家和省上要求开展部门职能范围内的相关改革,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降低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改革,进一步壮大实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投资商贸流通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和指导,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

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努力推进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促进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改革水资源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治理责任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积极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政策。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改革。积极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稳妥推进资源税改革。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领域的投入,继续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涉外体制改革。制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招商引资重点由水电开发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牧业产业化和旅游业等方向转移,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开放型经济。

二、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强银行信贷融资和国家资金支持,加大金融对我州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工业、农牧业、民生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各类产权、矿权、林权、特许经营权、社会公共资源开发权等进入产权市场交易。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鼓励社会投资,大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加强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的国有投资集团公司,发展完善城投、水资源控股、地产等国有控股公司,结合能源和资源项目开发,积极引进多种战略投资者。

创新和拓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与方式,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在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创新和拓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与方式,加快建立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借用国外贷款方式融资,以股权融资、存量资产拍卖方式筹集资金。“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玛曲格萨尔黄金公司、华羚集团、安多集团等重点企业上市工作。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支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投资公司增加服务种类,搭建项目与资金结合的平台。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三、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机制建设

抓住中央建立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扶贫帮扶机制的机遇,争取省上、国家协调发达省(市)、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对口支援甘南,研究建立和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争取省上协调中央在甘企业开展资源开发对口帮扶,联合开发甘南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和对口帮扶的“双赢”。

建立和完善省内帮扶机制。全面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支援藏区工作的通知》(甘办发[2010]84号)确定的省内对口在帮扶支援甘南政策,加强与承担对口帮扶甘南州任务的兰州、平凉、酒泉、庆阳、嘉峪关、天水、白银7个市和9个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的协调联系,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各方面探索有效帮扶形式,落实帮扶职责,完善帮扶内容和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口帮扶支援工作方案。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以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人才培训培养、适用技术推广、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加快衔接编制今后五年对口支援项目资金规划,明确帮扶进度,强化帮扶效果。

专栏27:“十二五”全省实施对口帮扶支援甘南藏区工作名单

1、省内7个市对口帮扶支援我州县市名单:兰州市对口帮扶支援临潭县和卓尼县;酒泉市对口帮扶支援迭部县;庆阳市对口帮扶支援夏河县;嘉峪关市对口帮扶支援玛曲县;天水市对口帮扶支援舟曲县;白银市对口帮扶支援碌曲县。

2、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对口帮扶支援我州县市名单: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支援玛曲县;华龙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支援夏河县;甘肃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支援迭部县;甘肃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对口帮扶支援卓尼县;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支援碌曲县;靖远煤业集团对口帮扶支援临潭县;甘肃省建筑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支援舟曲县;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市。

进一步完善州内帮扶联系制度,加大州级机关对口帮扶乡镇、县级机关对口帮扶贫困村和党员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的力度。

第十二章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长治久安

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新修订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切实抓好以反分裂斗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筑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广泛开展“三个离不开”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密切各族群众之间的联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健全各级党组织政策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研究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二、加强政权机关和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接待用房和周转住房等建设,推行政务大厅、电子政务等便民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社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警务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基层组织办公用房条件。

加强政法机关建设。以建立健全维护稳定长效机制为重点,切实加大政法系统、州级、基层综治维稳、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国家安全以及消防、人民武装、民兵训练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加强预警应急指挥及信息、通信系统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增强和提升社会管理、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建设甘南州民族民俗研究所、藏胞接待中心等机构设施,改善统战、民族、宗教等系统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强综治维稳力量建设

按照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要求,加强政法工作力量,落实好基层政法编制,增设政法机构,配齐配强各级综治办、维稳办等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建立覆盖全州的情报信息网络和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建立维护稳定的综合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公安、武警、军队、群众联防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合力。全面整合基层维稳力量,加快乡(镇、街道办)综合维稳工作中心、城镇社区和村级治安室、治安联防队及装备建设。给农牧民身份的治安联防队员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加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国家安全以及消防、人民武装、民兵训练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升装备水平。结合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政法系统经费保障机制。重视改善基层和一线政法干警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

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甘南”建设。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和落实维稳各项措施,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反动宣传煽动活动、聚集闹事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建立完善利益协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做好重点人员的稳控和帮教转化工作。加强社会面的管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遏制宗教势力和复旧势力,持续开展打黑除恶、缉枪治爆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集中整治,加强涉法涉诉问题的处理,及时排查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及时封堵有害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五、加强宗教事务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统战、民族宗教部门自身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能力建设,保障寺院僧尼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完善宗教工作法规及配套规章,把寺院纳入社会化管理范畴,将寺院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州、县、乡整体建设规划,逐步解决寺庙道路、通电、通水、通讯等问题,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管理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寺庙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充实基层宗教管理工作力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大力推进优秀文化进寺庙,加快寺庙书屋建设,推进广播影视进寺庙工程,积极开展平安和谐寺庙创建活动。为我州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六、加强安全生产建设和管理

建立多元化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制定安全生产条例,建立安全生产绩效评估机制,开展高危行业人员和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各行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

第十三章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力推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加强以反分裂斗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各级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维护稳定、处理利益关系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改善各类村级组织基本工作条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管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开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开展多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继续做好“双拥”工作。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及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更多选招优秀复员军人、高校毕业生到乡(镇)等基层工作,大力实施“一村一大学生行动”。做好从驻地部队、非藏区兵源中招收优秀士兵,充实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工作。加强基层公务员培训,实施轮训工程。加强乡村卫生、计生、农技、文化服务人员和气象工作者等就地培训。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争取落实国家加大对我州干部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倾斜力度,切实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水平。提高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生活补贴标准,解决好基层干部职工实际困难。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从建立体系、完善机制、分类指导、组织落实、监督检查等方面,形成“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

一、加强规划衔接

根据国家和省上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五年规划有关规定,按层次分,全州“十二五”规划分为州级和市县级两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划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三类规划。总体规划(《纲要》)体现战略意图,具有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是编制各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区域规划是指以跨地区的特定经济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

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县市级总体规划要在约束性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全州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加强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组织落实

州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州政府报告。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州政府分解落实到州直各有关部门和县市,特别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减排等约束性指标,要定期检查,强化落实,重要的预期性目标也要分解落实。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各负其责,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考核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指标,确保约束性指标的落实。

三、实施规划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定期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2013年,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将组织力量,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州政府,并向州人大、州政协报告、通报。经中期评估,若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州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提请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州政府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四、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切实增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两大任务”和“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工作落实。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正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二五”规划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五年规划,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实现全州“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条: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规划纲要
下一条: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