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玛曲县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本着坚守“赈”的初心,深刻把握“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群众参与、扶志扶智,坚持系统思维、部门联动,坚持挖掘内涵、拓展外延,以牧区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牧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脱贫人口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低收入人口为赈济对象落实以工代赈项目惠民政策,切实在农牧民群众增收方面取得了很好成效。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群众外出务工期间,以工代赈项目拓宽了农牧村劳动力和返乡回流的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受当地老百姓的极度欢迎和满意。施工单位工作人员说:“每个月发放劳务报酬时务工人员都满面笑容,对以工代赈项目赞不绝口”。
牢记“赈”的初心,实现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2 年,玛曲县实施阿万仓镇贡乃村旅游产业路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798 万元,均为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玛曲县积极组织牧民群众投工投劳,吸纳带动 62 名当地牧民工参与施工,累计发放劳动报酬1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5%,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 36 名,发放劳动报酬 34.77 万元。该项目的建成解决了贡乃村以及周边农牧村1481 户 6273 人的出行难问题,不仅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对大力带动贡乃村牧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乃至推动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以工代赈项目牢记“赈”的初心,吸纳就地就近劳动力,让牧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打工增收,切实解决了在牧区项目施工同牧业生产周期重合导致牧民群众无法参与施工增收的普遍问题,实现了“务工务农两不误、放牧施工双肩挑”。
发挥“赈”的作用,实现以“小工程”带动“大效益”。玛曲县扎实开展前期谋划,科学精准决策储备以工代赈项目,在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1.0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充分实现以工代赈“小工程”带动“大效益”作用,发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作为。近年来,虽然玛曲县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个数相对较少,但是把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坚决不“撒胡椒面”,切实提升了农牧村基础设施、增进了群众福祉,彰显了共建共享的民生温度。玛曲县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在提升全县整体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章节中起到以点带面,点石成金的作用,同时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使大大提升了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新时代玛曲草原儿女积极参与创建“五无甘南·十有家园”,建设幸福美丽新玛曲的生动写照。
拓宽“赈”的渠道,实现富民强镇崭新面貌和景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玛曲县在一如既往的争取和实施好以工代赈项目的同时,拓宽“赈”的渠道,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以工代赈方式,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和群众增收“双赢”。并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生态优先、绿色产业、永续发展”的思路,突出主导产业、强化配套支撑产业、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充分挖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玛曲牦牛和玛曲欧拉羊品牌价值、生态价值和特色价值,大力整合村镇劳动力资源,谋划牛羊肉绒原料资源到终端产品的交易环节和牛羊肉绒深加工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夯实发展基础,高标准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延伸“赈”的触角,在绿色发展中浇筑幸福梦想。擦亮阿万仓湿地“中国最美五大草原湿地第一名”的金字招牌,抢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直播节目《直播黄河》在阿万仓沃特村,以“天下黄河第一湾—玛曲”在央视新闻频道率先亮相,吸引省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宣传优势,充分挖掘阿万仓得天独厚的湿地文化、黄河文化、景观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围绕持续建设阿万仓景区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项目,着力打造好阿万仓湿地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围绕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精品民宿牧家乐、自驾车营地、黑牦牛帐篷城、文化演艺大厅、“湿地驿站”景区等设施完善因地制宜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强镇、产业富民”行动,高质量、高标准、高站位推动符合玛曲特色的产业培育建设,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长足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稳固的产业支撑,切实发挥好以工代赈小项目,乡村振兴大作为的作用,以“赈”的文章浇筑牧区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