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我州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和合作5县1市,土地总面积3.06万平方公里,占甘南州土地总面积的67.9%,俗有“高原水塔”和“中华之肾”的美称。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9.18亿元,地方配套及自筹15.33亿元。规划主要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支撑体系3大类23个方面的项目。其中已有投资渠道项目9个,分别是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封山育林、草原防火、森林防火、生态移民、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新增投资渠道项目14个,分别是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工程、沙化草原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流域治理、暖棚养殖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牛羊育肥小区、青稞基地建设、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适用技术推广与应用、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
按照国家发改委“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批复精神,我州自2006年以来实施了大部分已有投资渠道项目,2008年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鼠害综合治理等8个生态保护和群众生活改善及产业发展项目。截止2015年10月底,黄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的63.13%,其中完成国家投资17.51亿元。新增投资渠道项目完成投资17.33万元,争取国家投资7.72亿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6792万元。
游牧民定居工程于2012年全面完成,共建设定居点176个,建成住宅14524套,配套建设了定居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3.3亿元,完成国家投资3.7亿元,彻底改变了甘南藏区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历史;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综合治理鼠害草场111.6万公顷,完成投资0.74亿元,完成国家投资0.71亿元,项目区草原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使项目区退化的草原植被覆盖度由45%-65%提高到70%以上;青稞基地建设项目完成青稞种植基地2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完成投资0.24亿元,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暖棚养殖项目共建设标准化暖棚12229座,97.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07亿元,完成国家投资2.01亿元,有效转移天然草场116.5万个超载的羊单位;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流动沙丘12851.48亩,治理沙化草原(黑土滩)53.1万亩,完成投资4492.13万元,完成国家投资3930万元,通过沙化草原(黑土滩)综合治理,有效恢复了草原植被,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条件;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163万元,综合治理面积63平方公里,修建了拦砂坝、谷坊、实施了坡改梯、沟头防护及植被恢复等。
2015年黄河项目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5000万元,其中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2500万元,治理流动沙丘和重度沙化地6000亩,治理沙化和退化草原(黑土滩)37万亩;暖棚养殖建设项目投资1500万元,建设暖棚940座;小流域治理项目投资1000万元,在夏河、合作、临潭、卓尼四县市恢复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平方公里,三个项目实施方案已审查批复,大部分项目已完成招投标,正在组织实施,已完成投资550万元。
通过退牧还草工程、草原鼠害综合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有了一定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比较明显,草场区域牧草平均盖度增加了12.8%,生产能力提高69.9kg/亩。全州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96.3% 。林业生态保护得到加强,每年落实森林管护面积643.4万亩。 2000年—2014年,全州林地面积增加了100万亩,森林面积净增1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8.85%提高到23.44%。湿地保有量面积达到55.44万公顷。通过牛羊育肥、奶牛养殖、暖棚养殖项目的实施,可使231.8万个羊单位的牲畜从天然草原上转移出来,减轻天然草原压力,天然草场的产草能力显著增强,年平均增加134.8万吨优质天然牧草,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为转移超载牲畜和半农半牧区发展草产业找到一条畜与草结合的良性发展途径。项目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在黄河项目的受益下,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生态保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