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日期:2021-04-08 作者: 来源:

 

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省委涉藏工作会议精神,依据《中共甘南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研究编制《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贯彻党和国家战略意图,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在全面总结甘南州“十三五”发展成就经验,深刻把握“十四五”内外环境变化趋势和甘南州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州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奋斗目标、发展任务、保障措施及二〇三五年发展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职责和指导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实现发展的重要导向和参考,是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州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研判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结合州情实际,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发挥特色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涉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突发疫情等困难挑战和严峻考验,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通过团结奋进、不懈努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十三五”末,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9.0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23.9%(可比价),年均增长4.4%;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5.29亿元,比“十二五”增加17.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7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4.3%,年均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8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7.9%,年均增长1.5%。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从“十二五”末的14.58:18.74:66.68调整为20.11:13.31:66.58,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3.71亿元,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如期实现“清零见底”目标任务,全州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困扰甘南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小康社会建成胜利在望。

图1:十三五时期甘南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实施“环境革命”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率先实施全面“禁塑”,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目标。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被党中央、国务院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编制完成《甘南州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等17个规划和方案。落实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投资11亿元,实施了白龙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落实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1.87亿元,治理流动沙丘5000亩、沙化地1.2万亩、退化草原36.8万亩。玛曲、迭部、卓尼3县被纳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迭部县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十三五”末,全州建成划区轮牧围栏280万亩,实施退化草地补播改良91.5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24.38%,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6.87%。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西成铁路控制性工程甘青特长隧道开工建设,兰合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王格尔塘至夏河、合作至卓尼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夏河至同仁、峰迭至代古寺等公路建成通车,卓尼至碌曲、舟曲至四川永和等公路有序推进。合作市客运枢纽中心建成投入运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803公里,全州公路总里程达到7705公里,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了沥青(水泥)路。引洮入潭工程实现供水目标,临潭县城及周边乡镇6.4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引洮(博)济合工程全面完成,黄河干流玛曲段防洪治理工程竣工,新建护岸河堤86.2公里。实施道路、桥梁、给排水、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城乡市政项目98项,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粮食仓储设施库容能力达到4万吨,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应急能力提高。冷藏库达13座、总容量4.5万吨,快递物流配送公司增加至67家,城乡仓储物流设施收储及辐射能力逐年增强。全州行政村、重点景区4G网络平均覆盖率达98%以上,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新建、扩建变电站16座,新增变电容量38.5万千伏安,有效保障了全州生产生活用电。

——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448.02万人次、年均增长16.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2.88亿元、年均增长17.7%。尕秀景区、阿万仓湿地景区、扎尕那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31处。落实拉卜楞、冶力关、扎尕那等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27亿元,建成风情线观景台82个,建成旅游厕所286座,建成旅游专业村167个,农(牧)家乐1449户,实施文化旅游精品亮点工程和智慧旅游等项目,建设万亩油菜观赏带和高原花卉彩色长廊,乡村旅游新业态初具规模。成功举办全省“一会一节”开幕式、香巴拉艺术节、藏地传奇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赛事活动。生态农牧业效益稳步提升,发放特色产业贷款4.5亿元,落实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草牧业试验试点等产业项目资金7406万元,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86个,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2家,藏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1.4万亩,建设良种基地3万亩。“十三五”末,全州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4.09%、63.73%、58.77%,肉类产量、奶类产量分别达到9.74万吨、11.87万吨。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华羚、燎原2家企业改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夏河祁连山安多水泥改建为省级“绿色工厂”。全州共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户。各县市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全部获批,合作市生态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一县市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十三五”期间,教育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全面改薄扎实推进,提前1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22%、99.16%和94.23%。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每千人床位达到4.8张。建成州县乡三级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等级,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异地就医“先诊疗、后付费” “一站式”结算。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州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博物馆25个、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舞台全覆盖。舟曲“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等文化集市相继建成。保护544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传承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卜楞寺、洮州卫城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快实施,夏河白石崖溶洞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入选2019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临潭县尕路田大房子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南州志(1991—2010)》出版发行。州多功能体育健身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首届体育州运会,县、乡、村文体公共场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民健身行动广泛开展。全州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夏河5.7级地震、舟曲8.17暴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抢险救灾顺利完成,恢复重建有序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末,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56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0.7%,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29元,比“十二五”末增长54%,年均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农牧村危房改造22602户,城镇棚户区改造60912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12个,7381户34575人搬迁群众全部入住,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在239个贫困村建成总规模5.5万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惠及10168户贫困户。农牧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农牧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部竣工。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3%,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持续加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机制逐步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州县公共资源阳光招投标采购平台建成运行,在线公共资源交易全面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纵深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财税金融改革持续深化,“营改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多证合一”全面推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电价优惠等政策和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全面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牧村“三变”改革试点、林权抵押、流转等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稳步跟进,河长制全面启动,河湖管理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州级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县市车改加快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大,周边及滇藏甘川青交界地区联系不断。中央和国家机关、天津市、省内外大型企业定点帮扶和省内对口帮扶力度逐年加强,“十三五”期间累计落实援助资金24.8亿元。与天津市签订结对帮扶协议40个,实施对口援建项目129个。成功举办“民企甘南行”活动,利用兰洽会等平台积极招商引资,“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07个,累计完成投资111.6亿元。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持续加强。从严治党力度进一步加大,作风建设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反分裂斗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依法加强民族和宗教事务管理,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持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日益完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防、气象、供销、公积金、地方志、统计调查、邮政通信、民族宗教、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州上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基本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实现了全州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环境友好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发展基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1:甘南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末实现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

219.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49.2

131.9

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9.9

10.47

城镇化率(%)

35

36.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2.8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4000

50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

10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7

44.8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8242

2765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718

9129

全州总人口数(万人)

78

75.1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9.25

94.23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99.82

99.16

人均受教育年限

8.14

8.5

森林覆盖率(%)

13.58

15.54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面临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后疫情时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后发赶超优势明显,经济增长能级和位势加速培育,发展潜力加速释放,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州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优势。“十四五”时期,我州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新时代绿色发展新高地、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新高地、高原绿色有机农牧产品新高地、涉藏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目标,强弱项、补短板、破瓶颈、填空白、增总量,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从面临的机遇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中央和省委支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省委省政府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等重大举措,有利于我州争取扩大投资、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和扩大内需、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机遇,为我州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拓展了空间;从面临的挑战看,生态保护建设仍然是甘南今后的重大任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继续存在;产业转型步伐滞后,创新发展任务艰巨;承接产业转移、配套和市场服务供给不足,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存在短板弱项,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形势和任务依然严峻。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创新大众创业能力不足、营商环境有待优化,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

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种机遇叠加,机会前所未有。我们必须立足州情,抢抓多重政策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弥补基础短板、加快经济转型、缩小发展差距。全州上下要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重要判断上来,始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州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发展任务,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工作争创一流”的甘南精神,着力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产业壮大、城乡建设、改革开放、民生福祉、社会治理上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开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专栏1 “十四五”甘南州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1.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的重大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强调深化脱贫攻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为甘南州“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黄河的重大意义,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为统筹推进黄河治理保护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提供新机遇新思路,将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甘南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必将成为黄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3.中央和省委支持涉藏工作的重大机遇。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要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涉藏工作会精神,不断加大对涉藏州县的支持力度,将为甘南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4.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重大机遇。国家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为甘南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实体经济,融入省内外大市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主动参与融入“双循环”,提升产业水平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

5.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机遇。《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为甘南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保护生态、改善群众生活、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支撑。

6.高铁建设打开发展新通道的重大机遇。兰州到合作铁路、西宁经合作到成都铁路全线将开工建设,这两条铁路是我州向北向南联系的重大通道。高铁建设将极大刺激投资和消费,高铁时代的到来,将推动甘南州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步。

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农牧村全面发展、振兴指明了方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保证。

8.“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甘南州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大政策机遇,积极抢占“一带一路”建设五大制高点,谋划一批管全局、利长远的重大产业和项目,是加快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

9.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的重大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大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甘南州是国家支持“三区三州”、全省支持“两州一县”的重点地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大政策,为甘南州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条件。

10.省委、省政府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的重大机遇。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提出培育发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省政府出台《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甘南州围绕循环农牧业、文化旅游、中藏医药、通道物流、节能环保、数据信息等六大产业制定了相关规划、方案和考核评价办法,为生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紧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甘南在全省全国的重要生态地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发展壮大“六大生态产业”为着力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绿色发展和长治久安,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扫清一切顽瘴痼疾,更加注重固强补弱,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筑牢黄河、长江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促进甘南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转变;全力打造“五无甘南”新名片,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将甘南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党的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深化反分裂斗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节基本原则

落实“十四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目标,要牢牢把握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保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切实贯彻执行维护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甘南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筑牢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文旅带动,转型发展。以建设九色甘南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夯实文化旅游基础。科学谋划,系统打造,推动甘南文旅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重要增长点和招商引资重点,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全面转型发展。

——坚持基础先行,补齐短板。全力抢抓国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大政策机遇,谋划争取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加快州内各领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重点抓好交通、水利、环境保护、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补齐短板弱项,破解“瓶颈”制约,逐步建成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融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不断实现全州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把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注重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的关联性,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依法治理,维护稳定。贯彻落实“依法治藏”方略,完善党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全面加强法治甘南、平安甘南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水平,加快形成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高效的市场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第五节发展定位

——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供给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营销体系等,着力打造天下黄河第一弯等七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及高原花卉彩色长廊等,推动智慧文旅建设,将甘南打造成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生度假、户外运动、自驾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青藏高原藏民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精华区,最具民族特色的生态自驾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甘南打造成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

——打造新时代绿色发展新高地。持续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力创建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将环境革命不断推向深入,努力构建“山青、天蓝、水碧、林郁、田沃、湖美”的甘南大生态格局,把甘南打造成新时代绿色发展新高地。

——打造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新高地。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抓手,突出富民产业培育,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改善提升农牧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条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村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全力打造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新高地。

——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农牧产品新高地。大力发展以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为龙头,以节能环保、中藏医药、高原夏菜等产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聚焦“牛羊猪鸡菜果菌药”八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农牧产品新高地。

——打造涉藏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建设,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辐射甘青川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信息共享中心,全力打造涉藏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六节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州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民生改善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力争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保持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年均增长5.5%以上。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五无甘南”创建取得明显成效,甘南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明显提升,草场沙化退化治理取得新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环保意识更加增强。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甘南打造成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到202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控制标准要求,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森林、草地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纵深推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品牌化、工业绿色化、服务业高端化、旅游全域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提高,节能减排控制指标达到国家和省上要求,全社会节水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渐成常态。

——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优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3%。社会服务功能、市政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初步形成。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年均增长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显著,现代市场体系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质量显著提高,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破解。夏河机场改扩建基本完成,部分通用机场争取建成,兰合铁路、西成铁路加快建设,国省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内通外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加强。电网输送能力进一步提高,5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数字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数字经济占比大幅提高,新基建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改善提供强力支撑。

——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调推进,法治甘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表2. “十四五”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类 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完成数

2025年预期数

年均增速(%)

属性

经 济

发 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19.06

300

6

预期性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2.8

5

5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预期性

4

生态产业增加值比重(%)

15

预期性

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6.5

43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6.88

60

5.5

预期性

创 新

驱 动

7

研发实验投入占GDP比重(%)

0.65

1


预期性

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9

0.61


预期性

9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

3.5

10


预期性

民 生

福 祉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656

39700

7

预期性

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129

13400

8

预期性

12

城镇调查失业率(%)

2.88

<4


预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9.5


约束性

14

每千人拥有三岁以下婴儿托位数(%)

0.25

3.2


约束性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2.4

95


预期性

16

每千人执业医师(助理)人数(人)

2.55

2.71


约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年)

66

66.4


预期性

绿 色

转 型

18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0】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1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0.51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20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9.1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15.54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2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安 全

保 障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0.8

10.8


约束性

24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66.78

82.26


约束性

注:【】内为5年累计数;部分指标正在统计中。

第七节远景目标

根据州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全州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2020年翻一番,突破5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在涉藏地区的排位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立体交通更加快捷,居民出行更加便利;信息化、城镇化达到省内中等水平,文化旅游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达到更高层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依法治州水平显著增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明显,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更加牢固,平安甘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五无甘南”新名片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绿色现代化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富裕程度、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南。

第八节重大工程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积极对接国家支持涉藏地区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等重大战略,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在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民生福祉改善、经济社会安全保障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有前瞻性、带动性的重大支撑工程,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专栏2 甘南“十四五”发展重大支撑工程

1.百亿元以上支撑工程:重点实施西宁经合作至成都铁路(甘肃段)、G1816乌海—玛沁高速合作至碌曲(尕秀)段、S20两河口—郎木寺高速舟曲至迭部段、S10凤县(陕西)—合作高速卓尼至合作段、甘南州“十四五”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白龙江引水工程等6个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2.十亿元以上支撑工程:兰州至合作铁路、G0611张掖—汶川高速赛尔龙至郎木寺(甘川界)段、S45碌曲—久治高速尕秀至玛曲段、夏河至同仁高速等交通运输类项目12项;甘南州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项目、甘南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类项目5项;甘南110KV输变电工程能源类项目1项;甘南州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甘南州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等生态保护类项目12个。

3.亿元以上支撑工程:甘南州博物馆(科技馆)、甘南州全域旅游示范区智慧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甘南州人民医院医疗综合体建设项目等18个民生类项目;S312桑科—达久滩(青海泽库)、古战阿子滩大景区至鹿儿沟景区(术布)公路、夏河机场扩建工程、临潭中部片区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类项目22项;甘南州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项目、甘南州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甘南州地质灾害治防治项目、甘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白龙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28个生态保护类项目;全州5G通信网络覆盖提升建设项目、甘南州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等社会管理类项目4项;甘南州产业孵化园区建设、甘南州文化旅游市场建设等产业升级发展类项目5项。

第二章 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甘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责任,切实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创建“五无甘南”新名片为抓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和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实现甘南绿色崛起。

图2:甘南州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第一节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建设生态友好型一体化样板,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功能提升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山青、天蓝、水碧、林郁、田沃、湖美”的大生态格局,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

——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考核体系和保障体系。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深耕厚植生态安全的制度屏障,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取向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指标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黄河水塔”和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为资源特色的国家生态特区。探索构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和核算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体系。逐步建立生态资源核算制度、规划制度、补偿制度和监督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等基础性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施甘南州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项目建设。立足区位优势,用好资源禀赋,突出民族民俗文化,加快提升业态,着力完善形态,不断提高品位,全力推进甘南州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攀登绿色崛起高峰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栏3 甘南州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

1.建设湿地公园1处;公园道路、观光道、生态停车场1处、公园环保厕所2座、游客集散中心1处、景观改造、消防、安防等附属设施;

2.建设生态旅游游客服务中心1座及附属设施: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3.新建科普教育基地及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科普宣教中心1座、标本展览中心1座;

4.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成果展示基地1处:其中多媒体展示中心1座15000平方米及设备采购等附属设施。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规划。落实最严格的源头区保护制度,发挥《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构建黄河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白龙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专栏4 甘南州“十四五”生态保护重点规划

1.《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方面发挥战略性引领示范作用。开展甘南州绿色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培育生态农牧业、生物制药、绿色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碳汇等六大绿色产业,建立青藏高原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创建玛曲国家级高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施白龙江流域碳汇工程试点。全州实施“两升两转”绿色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园区升级、技改升级、传统产业转型、淘汰关停转型);建设甘南全域四季生态旅游区和青藏高原东缘物流集散基地,积极打造以大文化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产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以“黄河水塔”和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为资源特色的国家生态特区,加大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力度,创建国家美丽宜居村镇。加快实施青藏高原“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信息高速网络系统设施建设。

2.《甘南州玛曲、迭部、卓尼3县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方案从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进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制度化4个方面规划实施项目,落实补偿机制。

3.《迭部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规划实施环境质量改善工程、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发展工程、生态生活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培育工程和生态制度建设工程6大类60个项目。

——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配合国家和中下游用水地区建立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将未获补偿的林地和天保工程区纳入到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争取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争取长江重要支流源头和上游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的生态补偿。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及水域等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实施青藏高原碳交易机制,建设跨省市对口支援碳权交易市场和平台,开展白龙江流域碳汇工程试点,加快研究试点生态资产打包上市的规则和模式。扩大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成为生态管护人员。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实施最严格的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及湿地保护,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健全休耕休牧轮作制度,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增强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补给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加强重点流域水体保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加森林、草原和湿地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森林、草原、气候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加强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明确生态地位的全局性和独特性,全面推进黄河、洮河、大夏河和白龙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治理,提升黄河、长江上游水系补水涵养功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加强尕海湖和玛曲湿地的生态修复建设,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治理和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矿山、水电、公路等建设项目生态恢复治理。加快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白龙江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体系,开展白龙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启动白龙江流域长防林建设工程,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退化林修复6万亩,实施白龙江流域坡耕地水土保持治理以及滑坡防治等项目,增强白龙江流域水资源涵养和补给能力,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专栏5 甘南州“十四五”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1.生态建设与修复重点工程。重点建设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补给区治理保护、长江上游白龙江生态治理和修复等工程。

2.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实施黄河流域甘南段及其支流和白龙江流域及其支流河道清淤、护岸河堤、河道垃圾、生态沟渠等重点工程。

3.土壤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综合先行区建设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

4.重点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针对草原沙化退化实际情况,推进沙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促进草原生态改善。

5.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开展全州河流断面、环境风险点分布、流域水环境现状、环境风险防控工程设施及环境应急能力现状调查。推进全州产业园区的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利用处置设施配套建设。

6.城乡污水处理提质扩容工程。开展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加大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第三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重点领域,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讲好黄河故事、做好黄河文章,落实好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和黄河文化建设六大重点任务。

——启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提升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污染治理综合防治工程、河道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等重点项目,推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防治、水患治理、监管能力等领域重点保护与建设工作。

——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全面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治理保护项目,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以尕海国际重要湿地、黄河首区湿地为重点,加快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湿地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提升高原湿地、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开展大夏河、洮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保护与治理,稳步提升黄河上游水系补水功能。对甘南黄河上游地区草地开展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严格落实草原禁牧、轮牧措施,引导和支持牧区劳动力转移,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定耕,实现草畜平衡,打造现代化生态牧场。推进玛曲、碌曲等县市黑土滩、退化草原、沙化草原综合治理,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管护,实施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稳定。实施洮河流域轮作休耕和草田轮作,积极推进一体化的智慧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黑颈鹤等候鸟栖息地保护,保障野生动物迁徙生态廊道安全。

专栏6 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保护重点建设项目

1.国家公园建设:若尔盖(黄河首曲)国家公园建设。

2.湿地保护工程: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综合恢复工程、甘南州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

3.森林草原保护工程:玛曲沙化退化草原治理工程、玛曲县沿岸防沙治沙林带建设项目、甘南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工程。

4.水源涵养提升工程: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工程。

5.优良牲畜品种保护工程:河曲马、甘南牦牛、欧拉羊、河曲藏獒、甘加羊等优良牲畜品种保护繁育。

——推进黄河干支流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黄河干支流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洮河、大夏河等黄河重要支流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稳步提升黄河上游水系补水功能,保障黄河径流稳定与河流健康。提升黄河干支流防洪能力,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灾害应对能力,构筑黄河安全稳固防线。积极参与沿黄生态带建设,全面提升沿黄生态带功能。

专栏7 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规划

《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一源区、二主线、三空间、三流域、六重点、六产业”战略思路,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重大国家战略,构建甘南生态特区和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国家级示范区,坚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条主线,优化生态保护、农牧业生产和城镇发展三大空间布局,全面推进黄河、洮河、大夏河三大流域系统治理,落实好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和黄河文化建设六大重点任务,发展好循环农牧、文化旅游、节能环保、中藏医药、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等六大生态产业。《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和黄河文化建设六大方面的重点项目。

第四节全力打造“五无甘南”新名片

推进“五无甘南”建设行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和配套措施,全力打造“五无甘南”新名片,不断提升全州各族群众的生态环境优越感、美好生活幸福感和绿色家园归属感。

推进全域无垃圾,有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垃圾回收利用网格体系,着力改善农牧村村容村貌,营造全域旅游优质环境,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让干净整洁扮靓甘南;推进全域无化肥,提倡和推广有机肥替代行动,推行绿色循环生产,加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扶持有机肥企业发展,提高有机肥质量、拓展有机肥销路,加大宣传引导,建立完善有机肥使用的激励机制和补助政策,用有机肥代替化肥,让肥田沃土厚植甘南;推进全域无塑料,推动源头消纳减量,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加强废旧薄膜等回收利用处置,严密监督进货渠道、产品产量及销售渠道,支持建设废旧薄膜回收加工企业,让白色污染远离甘南;推进全域无污染,全面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实施扬尘污染综合防治,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改造升级,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加大工业企业污水管控,防控土壤污染风险,提升危险废物处置水平,让蓝天碧水净土永驻甘南;推进全域无公害,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加快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可追溯体系,实施农牧业品牌培育工程,让绿色健康引领甘南。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做到一年打响,释放甘南“力”;两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响甘南“绿”;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红,绽放甘南“好”。通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到2025年,实现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让甘南真正成为世人心中的一方净土。

专栏8 打造“五无甘南”主要目标

——全域无垃圾。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不可回收物(干垃圾)、建筑垃圾及医疗废弃物进行专门分类处理,确保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实现“城市乡村一个样、村内村外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白天黑夜一个样”的基础上,2021年,全面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治理能力,有效根治“脏、违、乱、差、堵”现象,合作市在城区范围内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5%以上;其他县加快推进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率达到65%以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到2025年,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体系,合作市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其他县范围内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两个街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达到90%以上,全面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形成常态化治理格局。

——全域无化肥。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有效遏制土壤板结、农作物品质下降的现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土壤改良,为生产绿色、有机产品打好基础。2021年,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态循环结合种养模式,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替代率达到100%,全域实现无化肥。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1个等级;到2025年,在全域无化肥的基础上,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尾菜处理率达到70%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全域无塑料。在2015年开展禁塑的基础上,提升标准、扩大范围,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塑料购物袋、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和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宾馆、酒店、民宿、超市、景区等场所限制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2021年,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应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例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2%。到2025年,全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建立,替代产品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全州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坚决遏制。

——全域无污染。排放的污染物远低于环境承载能力,大气、水体环境质量优良比例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安全可控。在目前环境各项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基础上,2021年,全州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全域保持无黑臭水体。合作市及七县城市空气质量6项指标基本保持稳定,合作市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分别保持在43微克/立方米、22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以上。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污染地块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农牧村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牧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左右。到2025年,全州大气、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良好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全域无公害。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标志,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农产品。2021年,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农药,规范使用生物农药,全州农药用量持续减少。创建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1个,全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200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以上,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到2025年,全域农产品的农药及其他污染物残留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创建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4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260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以上,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20个以上,所有农产品达到绿色标准,建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万亩,打响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第五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新时代绿色发展体系。探索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开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新路径,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体系,把好产业准入关口,强化节能、环保等指标约束,严禁引进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规范)标准的高耗能项目,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进“以电代薪”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光电新型节能产品利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载体、全方位、宽领域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循环低碳发展浓厚氛围,构建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绿色人居和绿色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绿色现代化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引领,特色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供给要素结构,创新驱动,推动能源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增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推进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循环农牧业、中藏医药、通道物流、节能环保和数据信息6大生态产业。促进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环保产业,从源头减少污染,构建高原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促进矿产资源结构和矿业产业结构转型,建设绿色矿山,构建绿色矿业发展长效机制。创新绿色金融模式,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产业,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强化环境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度。支持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和节能项目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

——建设绿色生态文化体系。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局观,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窗口示范建设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公民在各种活动参与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文化观。依托“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等平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读本,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让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结合甘南深厚底蕴,深度挖掘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多维度、全领域发展。打响锅庄、赛马、楹联等文化、旅游、体育品牌,扩大甘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打造农牧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助推“文化甘南”建设。

第三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方位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努力探索具有甘南特色、农牧旅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在搬迁安置地扶持发展后续产业,推动后续扶持和群众产业就业工作稳步提升,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接生态移民搬迁政策走向,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人口,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加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后续扶持。

——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围绕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这一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依托科技支撑,扩大文化旅游业、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和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富民新业态的覆盖面,扶持发展“五小产业”。从健全生产组织、入股配股、分红收益、风险防范体系入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并完善与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和风险分担机制,巩固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建立产业扶贫发展基金等举措,创新富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支持特色富民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稳岗就业。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就业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全方位现代教育培训,加大组织化劳务输转力度,提升群众自我造血能力。稳定延续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扶持政策,加强公益岗位的规范与监管,促进稳岗就业,争取提高补助标准,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地就近就业,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参照大学生扶贫专岗扶持政策,继续选聘一定规模未就业大学生助力脱贫成果巩固。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结合“两不愁三保障”成效巩固动态监测工作,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全面巩固提升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延续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对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人口实施监测预警,把符合条件的纳入兜底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兜底保障人口生活水平稳定提升。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对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及时清退,制定奖勤罚懒政策,鼓励低保户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收入。

——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结合国家要求和我州脱贫实际,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对动态监测确定的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特殊困难户、收入骤减户、支出骤增户等“五类家庭”,健全防贫“预警下限”和“保障上限”,落实精准帮扶政策,做到发现一户、纳入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

——坚持拓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强化人才交流、定向培养、产业转移、项目共建、劳务协作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运用好帮扶资金和帮扶政策。争取更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内外大型企业对口帮扶。建立社会帮扶长效机制,优化调整帮扶范围、力度和方式,确保帮扶工作连续高效。

专栏9 巩固脱贫攻坚重点工程行动

1.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巩固工程。支持安置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1)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扩大特色种养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和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富民新业态的覆盖面,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产业发展。

(2)实施防贫保险项目。升级保险产品,将因灾、因病、因意外、因学、产业失败等致贫返贫隐患全部纳入保险内容,对巩固对象进行全覆盖保险,切实消除各种致贫隐患,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加强稳岗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稳定延续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扶持政策,继续发挥扶贫车间作用,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大学生扶贫专岗扶持政策,选聘一定规模未就业大学生助力脱贫成果巩固。

(4)扶持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道路路网、自然村组道路、旅游路、产业路和专业合作社通硬化路的政策支持。统筹推进村户电网改造,完善农牧村供水管网配套体系,持续做好新增危房的排查和安全保障等项目。重点做好对山洪灾害易发的村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2.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结合生态功能区建设,在生态脆弱区(红线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

3.以工代赈工程。拓展以工代赈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重点支持农牧村生产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草原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州内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发展项目。

4.消费扶贫行动。完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消费扶贫机制、东西部帮扶协作机制,强化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激励约束。

第二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高品质建设“升级版”生态文明小康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标准新建一批、高水平提升一批、高规格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在战略上高位谋划、在标准上提档升级、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完善“965356”建设标准、丰富建设内涵、拓展建设内容、深化建设举措,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生态工程为统领,以“八大建设类型”为载体,以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全覆盖、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小康村高质量发展产业、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小康村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补齐生态文明小康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小康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夯实生态文明小康村生态文化根基、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小康村现代化治理体系“七个全面”为抓手,以“一十百千万”工程主抓产业,以“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行动主抓整治,高品质实现生态文明小康村自然村全覆盖。通过高标准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加快治理农牧业生产环境、整治农牧村人居环境、加快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专栏10 甘南州“十四五”生态文明小康村重点建设

1.四大工程及20个带动性项目建设:(1)生态人居工程:住房特色风貌改造、通自然村公路、巷道硬化及排水、防洪设施建设、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亮化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村级幼儿园建设、新基建建设;(2)生态经济工程:产业发展扶持项目、智慧生态牧场建设、农牧民培训;(3)生态环境工程:村庄绿化项目、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雨污分流项目、农牧村架空线整治项目;(4)生态文化工程:村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雪亮工程“建设。

2.农牧业生产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加强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以上,秸秆饲料化率达到64%。

3.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整治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农牧村“厕所革命”,推进农牧村改厨改厕改圏、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牧村骨干道路提质改造建设,提升乡村客运站场和交通物流设施。推动农牧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完善农牧村供水管网配套体系,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开展“百村千户送温暖”试点工程行动,“十四五”期间选择离城镇近、条件适宜的重点村庄进行试点,采用电、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或接入临近城镇供热管网等方式,解决重点村庄冬季取暖和生活用能问题。加大对乡村道路路网、旅游路、产业路的支持。持续做好新增危房的排查和安全保障。统筹推进村户电网改造。

——优化乡村发展空间。立足自然生态资源,完善城乡结构和乡村布局,全面提升乡村风貌品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镇建成服务农牧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乡村发展基础,建设尺度适度、布局协调、功能有序的宜居生活空间;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乡村文化底蕴,优化高效集约的生产空间。

——发展壮大乡村经济。纵向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牧业功能,拓宽农牧民生产增收渠道,推进农牧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发展观光农牧业等多种新业态,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物流配送、信息交易、仓储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牧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利用村集体自然资源,采取公开发包、土地草场入股、规模经营、旅游开发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支持农牧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农牧企业+集体经济+农牧户”“集体经济+旅游公司”模式,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新建或改建家庭农(牧)场100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00个、县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乡村产业发展示范点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推动乡镇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窗口式办理、部门信息系统实行平台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实现口径汇集,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实现基层管理精细化。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推进“阳光村务”管理,完善村级制度建设。落实村民自治制度,拓展村民自治渠道,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农牧村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教育。推进农牧村“天网工程”建设,做好源头治理、落实前端防范,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牧村移风易俗,保护传承乡村优秀文化,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浓厚氛围。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甘南州公共文化云”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五好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牧业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全面发挥品牌效应,着力提升甘南州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供应链水平。

——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建设中藏药材、高原夏菜、优质青稞、杂交油菜、经济林果等“五大种植业产业带”,培育果品、蔬菜、食用菌、中藏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临潭、卓尼和舟曲中藏药材和杂交油菜主产区,合作、夏河、碌曲青稞主产区,舟曲、迭部特色经济林果主产区和“一江两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创建绿色、环保、健康的甘南特色品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推动特色农产品品质提档升级。加大对种植青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补贴力度。大力支持高原生态型草种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型草种种质资源库”,推进高原生态型草种供应基地建设,加大对生态型草种种质挖掘、繁育、加工贮藏、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工作的支持力度,全面加强生态型草种种质资源保存、扩繁和评估。调动激励草种企业参与新品种选育、扩繁的积极性,完善生态型草种收获、加工、销售、监管、检疫等各环节工作,加快高原生态型草种产业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步伐,保障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草种供应。

——推动畜牧养殖业发展。围绕打造高原有机农牧产品新高地、建设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中国牦牛乳都,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土鸡、土蜂等特色养殖产业。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

推进牛羊肉产业、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和畜禽粪污处理及环保建设,以提高牦牛藏羊生产性能为抓手,提高能繁母畜比例,全力改善养殖条件和提高物质装备水平,推行夏秋季放牧、冬春季圈养补饲和加快周转速度。大力发展乳用犏雌牛养殖,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扩大奶畜存栏量,减少肉畜存栏量,实施牲畜良种工程,加快牦牛藏羊、河曲马保种选育基地建设,加快牲畜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步伐。引进半血野牦牛、野盘羊等优质种公畜,做好生猪良种繁育基础工作,通过人工授精,做好犏雌牛繁育工作,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发展蕨麻猪和从岭藏鸡等特色养殖业,加快特色产业品牌创立,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畜产品地方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以安多、燎原、雪顿、昌翔、百草、西正开等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加快农牧业标准制订,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工作的支持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标准化技术的培训和“甘味”农产品品牌创建。

——建设农畜产品追溯体系。加快农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牧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农畜产品价格监测网络和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围绕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以及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等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产品,以一物一码为载体,全方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原料开始赋码,串联整个生产环节,打通上下游,建立健全产品生产、出库、分销、物流等追溯链条,促进农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推进产品不留真空区域,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

专栏11 现代农牧业提升重点工程

1.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达到65万亩。

2.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对全州110万亩耕地每年投入有机肥、生物菌肥10万吨;秸秆还田推广面积每年5万亩。开展土壤养分化验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家庭农牧场390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县级合作社联合社20家以上,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个。

4.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1个州级、4个县级以青稞、油菜为主的特色种质资源库。建设高原特色农作物标准化繁育基地5万亩。

5.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1)高原夏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建设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0亩,支持农产品发展公司及蔬菜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蔬菜,培育一批适宜蔬菜种植的专业村,扩大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规模,力争全州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3万亩。

(2)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以木耳、羊肚菌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业,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

(3)青稞、藜麦等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建设:开展藜麦等高品质农作物的种植引进吸收,扩大种植面积,全州青稞、藜麦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20万亩。

6.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工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个,创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县2个。

7.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配套管理机制,“三品一标”生产基地10万亩。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67个,打响甘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四节深化农牧业农牧村改革

——完善农牧村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牧业农牧村发展活力。健全农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牧业有机衔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健全农牧村金融体系,创新服务“三农”方式,扩大农牧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加快农牧村土地(草场)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草场)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和保障政策,开展农牧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探索和推进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

——深化农牧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牧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保障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牧村集体经济,深化农牧村水权林权改革,完善农牧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

第四章聚焦文化旅游首位产业,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动力,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奋力培植以全域无垃圾为前提的人间净土、以全域无化肥为目标的生态沃土、以全域无塑料为抓手的美丽乡土、以全域无污染为底线的家园乐土、以全域无公害为突破的绿色水土,纵深推进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奏响九色甘南天籁之音,绽放文化旅游绚丽之花,努力把甘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美青藏锦绣园、生态文明大观园、绚丽西北后花园、东方世界伊甸园。力争到“十四五”末,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3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30亿元大关,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游客满意率达90%以上,游客综合满意度排名全省前3位。

第一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遵循“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空间抓布局、整体抓协调”的一体化布局总体思路,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打造“五无甘南”有机结合,实施“五无甘南”创建行动,还原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自然底色。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脉理、流光溢彩的民俗文化脉象、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脉络、源远流长的商贸文化脉搏、涵养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人文本色。

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加强全州文化旅游产业统筹谋划,以县市为主体,聚要素、补链条、优环境,提升主干道、打通断头路、建设通景路、完善游步道,打造“龙头引领、核心集聚、多点支撑、区块互动”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构建方便快捷的游客集散体系。大力开发各类文旅产品,加快推出原生态饮食、养生美食等特色餐饮和唐卡、洮砚、藏香等文创产品,不断加大文旅市场综合整治,提升文旅综合服务水平,力争2021年各县市通过创建验收,2022年全州整体通过验收。

第二节提升核心景区综合吸引力

以拉卜楞、冶力关、扎尕那、腊子口、俄界、大峪沟、拉尕山、阿万仓、尕海湖、当周草原“十大景区”为空间坐标,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文化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

——全面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拉卜楞、冶力关、大峪沟、扎尕那、郎木寺、拉尕山、黄河首曲、当周草原等31个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道路、游客中心、停车场、游步道、旅游厕所、标识系统、智能管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实施重点景区和交通沿线电线杆、电线和通讯光缆等“空线入地”改造项目。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综合能力。

——全面加快重点景区晋等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国家A级旅游景区品牌战略,高端化布局建点,加快推进晋等升级步伐,确保到2025年,全州5A级景区实现零突破,4A级景区达到12个以上,3A级景区达到15个以上,构筑既有“顶天立地”的大景区,又有“遍地开花”的精品景区、特色景区。

专栏12实施国家级景区提质培育工程

1.重点景区建设。不断完善则岔石林、郎木寺、尕秀、河曲马场、甘加秘境、熊猫沟、达尔宗湖、太阳沟、措美峰、茨日那、洮州卫城、古战、阿子滩、安多米拉日巴佛阁、美仁草原、勒秀等景区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游步道、旅游厕所、标识标牌、智能管理、电子导览、垃圾处理、给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

2.景区晋等升级。依据国家标准,补齐冶力关、拉卜楞、扎尕那、大峪沟、当周等重点景区硬件设施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其他A级景区晋等升级。

——全力打造特色精品文化旅游风情线。打造天下黄河第一弯旅游风情线等7条精品文化旅游风情线,全面加大沿线文化旅游开发扶持力度,把沿线沿河沿路的山梁、草原、耕地、坡面、河道、村庄建成有品位、有内涵、有个性的特色景观带。探索打造唐蕃古道和茶马互市文旅独特风情线,开发复古新兴业态,使其成为甘南文化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新亮点。提升特色旅游风情线配套服务设施、精品文化旅游独特风情线沿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水平。选址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和旅游公共服务综合补给站,改造提升风情线沿线的观景台、旅游厕所档次和功能,推动形成“精品线路纵横辐射、景区景点错落有致、绿色植被铺天盖地、旅游通道鲜花簇拥、生态景观目不暇接”的生动局面。

专栏13 打造特色精品旅游风情线

1.打造七条特色旅游风情线路

(1)以拉卜楞镇为中心,打造大夏河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风情线路。

(2)以洮河流域滨水民俗风情为特色,打造洮河民族民俗旅游风情线路。

(3)以天下黄河第一弯文化为核心,打造重点体现黄河湿地生态文化和天下黄河第一弯旅游风情线路。

(4)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打造白龙江高山峡谷旅游风情线路。

(5)以国道568为主轴,串联桑科草原和阿万仓湿地,打造草原湿地国际精品旅游风情线路。

(6)串联新城苏维埃、俄界景区、腊子口景区和舟曲泥石流纪念馆等红色景区,打造红色圣地旅游风情线路。

(7)沿合作到冶力关公路,依托美仁大草原核心景区支撑,挖掘沿线特色民俗及草原风光,打造彩色长廊旅游风情线路。

2.打造唐蕃古道和茶马互市文旅独特风情线

依托夏河、临潭、卓尼等县“唐蕃古道”和“茶马互市”独特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全景式展现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历史原貌,沉浸式呈现当年行进跋涉在这条凿空之旅中的人们栉风沐雨的商旅体验。

3.完善特色精品旅游风情线配套服务设施

(1)实施旅游厕所提档升级行动:建设完成甘南州全域500个旅游厕所,135个A级旅游厕所。其中合作市旅游厕所130个、A级厕所30个,夏河县旅游厕所75个、A级厕所20个,临潭县旅游厕所40个、A级厕所10个,卓尼县旅游厕所55个、A级厕所25个,迭部县旅游厕所55个、A级厕所15个,碌曲县旅游厕所40个、A级厕所10个,玛曲县旅游厕所65个、A级厕所10个,舟曲县旅游厕所40个、A级厕所10个。

(2)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自驾车(房车)宿营地工程:建设拉卜楞一桑科草原、美仁大草原、当周草原藏文化体验区、尕秀生态文化体验区、阿万仓湿地、扎尕那农林牧旅综合体验区等6个国家5C级自驾车(房车)宿营地;建设白云田园度假及民俗体验区、大峡沟生态度假区、大峪沟旗布林卡度假区、古战牛头城农耕文化体验区、冶力关生态文化体验区等28个国家4C级自驾车 (房车)宿营地。

——全面扩大九色甘南品牌影响力。整合网络资源、移动终端,充分利用知名旅游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媒体推进多方位、立体化营销宣传,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开辟旅游宣传新途径、打造旅游营销新引擎,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宣传叠加效应,不断扩大“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知名度。强化与兄弟市州和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跨区域合作,推进线路共建、客源互送,共同举办文化旅游、商务洽谈、体育赛事等节会活动,在开放开发中“放飞丝绸之路千年梦”,在共建共享中“缔结唐蕃古道万里情”。有效整合全州文旅资源,加强消费类项目的培育开发,深化“吃住行”与“游购娱”深度融合,塑造特色、突出唯一,推出一至两个在全国叫得响的文旅融合“拳头”项目,持续提高“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的人文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使其成为“展示甘南风采、体现民族风情、吸引世界目光”的文旅窗口。坚持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整合资源、聚焦发力,精心创排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能够全方位展现甘南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大型实景演艺节目,推出一批能够唱红甘南的经典歌曲,从视觉和听觉上形成震撼力和吸引力。

第三节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

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这一特色品牌。继续提升17个文化旅游标杆村配套服务设施,拓展消费业态,实施整体靓化工程。到2022年,5个文化旅游标杆村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到2025年,所有文化旅游标杆村创建成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80%入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对标《文化旅游标杆村建设规范》,全面提升100个全域旅游专业村功能档次,到2022年,创建1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25年,50%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名录。紧盯建设1000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的任务,在“965356”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围绕“七个一”建设目标,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建成200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2024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依托文化旅游标杆村、全域旅游专业村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果,市场化培育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打造融“乡景、乡味、乡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集群。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培育2000家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2024年完成全部任务。全面实现甘南州乡村旅游晋档升级,真正让“一十百千万”工程成为扩大甘南影响、支撑甘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四梁八柱。

第四节建设甘南长征文化公园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甘南故事。扎实开展长征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重点建设腊子口战役、俄界会议、茨日那、崔谷仓、新城苏维埃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俄界会议等红色景区晋等升级。依托腊子口、俄界等红色资源优势,争取长征文化公园项目,建设长征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征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高品质开发打造红军长征旅游精品线路,广泛开展群众性弘扬长征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高规格举办俄界会议精神研讨会,持续放大腊子口等红色经典景区的知名度,推出红色文化体验、初心教育打卡等红色旅游产品,促进红中泛绿、绿中透红、红绿相映、绿海红歌等多业态融合,突出长征文化公园甘南片区产品吸引力,争取国家对甘南红色文化传承保护给予支持。

专栏14 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

1.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对腊子口、俄界、新城苏维埃、卓尼杨土司、玛曲宣侠父烈士、夏河黄正清6个纪念馆进行改造扩建和晋等升级,完善配套设施;设计新建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红军旧城保卫战纪念馆、崔谷仓开仓放粮旧址复原及纪念馆。

2.完善全州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场馆、红军村、长征红色景点名录。

(1)纪念馆3处、纪念地3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杨土司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俄界会议纪念地、茨日那毛主席旧居纪念地、红军旧城保卫战纪念地。

(2)10个红军村(自然村):迭部县6个,即高吉村次日那村、崔古仓村、代古寺村、朱里村、达拉村;临潭县4个,即洮滨镇新堡村、吴家沟村(新城)、西街村(新城)、下河滩村(旧城)。

(3)28处长征红色景点:迭部县19处(俄界会议旧址、营以上干部会议遗址、达拉苟吉寺红军驻地李先念居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拉沟、尼傲峡、九龙峡红军长征途经栈道遗址、旺藏寺红军驻地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崔谷仓放粮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日那仙人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腊子口战役旧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广场、腊子口战役毛主席指挥所遗址(黑多村)、腊子口战役前线指挥部遗址、朱立村毛主席旧居、洛大藏尼寺红军驻地、朱德旧居、沙藏村、黑多村战斗遗址、达拉梁毛主席《七律·长征》词作地);临潭县7处(临潭县苏维埃旧址、洮滨镇新堡苏维埃政府旧址、羊化桥旧址、新城赵明轩故居、范云山烈士墓遗址、西凤山红军堡、吴家沟红军墓);卓尼县1处(杨积庆烈士陵园);玛曲县1处(齐哈玛乡扎西去浪寺红军旧居)

3.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依托腊子口、俄界、新城等红色景区,建设集长征文化保护传承、爱国主义教育、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

第五节建设特色小镇及文化园区

依托资源禀赋,加快建设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拉卜楞文旅康养特色小镇、桑科特色小镇、冶力关生态文化小镇、舟曲沙滩森林康养小镇等多业态产业融合项目。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建设甘南州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培育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甘南羚城藏文化产业园、合作民俗文化产业园、夏河海螺湾藏文化产业园、卓尼洮砚产业展示一条街、碌曲夏泽滩文化产业园、舟曲文化旅游创意园等六大文化产业园。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实施洮砚、唐卡、服饰、演艺等文化产业集群项目,扶持壮大文化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加快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按照“都市风情、文化内涵、市场需求、差异发展”原则,建设合作藏族服饰主题特色街区、临潭古洮州历史文化主题街区、卓尼觉乃风情特色文化街区、碌曲藏医药休闲养生主题街区、玛曲县格萨尔文化主题街区、夏河县拉卜楞唐卡文化街区、迭部生态红色文化主题街区、舟曲楹联文化主题街区。

第六节搭建“智慧文旅”新平台

依托“数字甘南”建设行动,实施“智慧文旅”工程,高标准建设甘南州全域旅游展示中心,打造面向公众消费需求的智慧文旅服务平台、面向行业管理需求的监管指挥平台、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数据分析决策平台、面向拓展客源市场的营销平台,构建全域覆盖、数字赋能、深度融合、一键触达的智能文旅网络体系。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智慧景区、智慧乡村、智慧酒店等示范项目,规划建设智慧旅游集散中心、乡村旅游总入口、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等智慧旅游创新应用主导项目,夯实基础层、完善数据层、强化支撑层。研发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智能终端于一体的手机APP,通过APP、PC端、小程序、公众号等多终端向游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实现“一键领略甘南”,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甘南。开发高科技文旅主题公园和多维情景模拟体验性项目,推动“互联网+旅游”的跨产业融合发展,补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智慧文旅瓶颈短板,有力提升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和智能化服务水平。

专栏15 智慧文旅建设行动

1.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应用网络技术推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智能化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反馈信息网络系统,对游客进行全球化全天候服务。

2.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景区建设,创新旅游产品表现形式,开发高科技主题公园和情景模拟体验项目,提升景区景点旅游价值。

3.推动重点景区联网工程,建立甘南智慧旅游景区联盟。发展壮大在线旅游平台企业,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的跨产业融合。

4.加快电子商务、商务营销、智能终端的APP开发及推广。将景区、酒店、旅行社、购物场所等重点旅游企业纳入省州县市三级联网智慧旅游支撑平台,推进数字化管理和服务。

第五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的契机,高标准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破解甘南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一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甘南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着力完善网络布局、优化运输结构、创新运输服务、强化绿色发展、提升治理能力,全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综合运输服务更加高效、协调创新发展更加突出、智慧绿色推进更加深入、安全应急保障更加有力,交通运输“立体开放、特色融合、高效服务、绿色生态”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构建内外通达、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目标,通过强化公路主体地位、加大水路旅游开发、填补铁路路网空白、提升航空运输水平、加快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提高运输服务能力等多种举措,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全州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甘南境内路线基本建成,县县通高速目标基本达成;升级改造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800公里以上,国道二级路以上比重达到100%,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的比重达到80%以上,建成“三横三纵”旅游公路主通道及九条旅游次通道,形成“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协调推进兰合铁路和西成铁路建设,完成工程量的80%以上;实施夏河机场改扩建工程,争取建设玛曲、迭部、临潭3个通用机场;实施县乡农牧村公路提质提级改造、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旧桥梁改造等;建立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客运服务网络,提升综合客运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建成人民满意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

依托农牧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完善农牧村物流基础服务设施,推进物流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建设,引导物流节点拓展冷链、邮政快递、跨境电商、航空物流等服务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以多式联运创建工程和农牧村物流提升工程为重点,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全州物流业的网络化、专业化、高效化、信息化和集约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提质升级。

专栏16 “十四五”重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1.铁路:开工建设兰州至合作和西宁(经合作) 至成都2条高速铁路,开展合作至哈达铺铁路前期研究工作。

2.高速公路:建成S10 卓尼至合作段、S38王格尔塘至夏河(桑科)高速公路;新建G1816 乌海至玛沁高速合作至赛尔龙、G0611张掖至汶川高速赛尔龙至郎木寺(甘川界)(含玛曲连接线)2条国家高速;力争S20两河口至郎木寺高速舟曲至迭部段、S45碌曲至久治高速玛曲至久治段、迭部麻牙至九寨沟段、夏河机场至青海同仁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3.国省干线:国道方面:改扩建G248兰州—马关公路拉石至大岭山段、G248兰州—马关公路扎古录镇至傲子沟段、G345线郎木寺至玛曲段、G213线策克—磨憨(碌曲段)、G345启东—那曲公路迭部县九龙峡段、G345启东—那曲公路娘玛寺至沙木多黄河大桥段,推进G568线合作市过境段(西绕城)、G316线合作市过境段(东绕城)、G316线临潭县城过境段、G316卓尼县过境段、G345至玛曲通用机场连接线、G248线大新公路至S326线新石公路石拉路段连接线建设项目。省道方面:续建S326武山—碌曲公路碌曲至卓尼段(同步实施S582博拉—阿拉公路)、S226宕昌—文县舟曲至永和段(含S578立节—大峪至武坪)、S204碌曲—采日玛公路河曲马场至采日玛段、S330唐克—欧拉秀玛河曲马场至索克藏寺公路等4条省道,改扩建S209共和—九寨沟公路腊子口至麻牙段、S232合作—达坂、S312桑科—达久滩(青海泽库)(含至国道213连接线)、S583沙木多—木西合公路等8条省道。

4.旅游公路:改扩建S581大峪沟景区至卡坝景区(含腊子口景区连接线)、古战阿子滩大景区至鹿儿沟景区(术布)、X424贡去乎至则岔石林4A级景区旅游公路、甘加镇至八角城至白石崖景区、X412江迭路尼巴沟口至扎尕那公路、X425贡去乎—加仓、冶力关大景区第二期旅游扶贫大通道建设项目、黑水沟至塞尔布景区至九原、大峪沟—大峪沟景区、G213线—尕海4A级景区连接线(提质改造工程)等重点景区旅游公路。

5.机场建设:实施夏河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玛曲、迭部、临潭通用机场。

6.客运站场:新建临潭县冶力关汽车站、碌曲县郎木寺镇汽车站等6个旅游汽车站,改扩建夏河县汽车站、迭部县汽车站等8个老旧汽车站,建成各县市重点路段约24个治超站。

7.货运物流:新建甘南州多式联运及文化旅游物流园区、西成及兰合铁路夏河县王格尔塘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新建夏河县物流中心、舟曲县物流中心等7个县级物流中心。

8.新基建项目:新建甘南州交通战备及信息智慧中心工程,新建8个县级交通战备及应急抢修信息中心。

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现有工程的改造力度和运行维护力度,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努力解决好全州城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水利发展问题。重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继续加强农田水利、牧区水利等农牧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城镇防洪、山洪灾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抗旱防汛应急防御体系;加快水文观测基础设施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推广水利新技术应用实践,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确保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目标。

——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加快全州江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治理,支持黄河玛曲段、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等重要河段河堤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建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改造升级城区排水系统,完善各县市城区、重点城镇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实施受山洪灾害潜在威胁严重的重要乡(镇)、人口密集乡村的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全州城镇防洪工程,提高城镇防洪能力。

——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白龙江引水重点水利工程,协调做好移民安置、交通网络调整、水资源合理分配等基础工作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乡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临潭县中部片区供水工程,加强区域供水、备用水源、抗旱应急水源、农村人饮工程提档升级、水资源节约保护、河湖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与全州发展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牧区水利工程、节水工程,提高渠系水有效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专栏17 “十四五”甘南州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1.甘肃黄河玛曲段防洪工程(二期)。黄河干流玛曲段塌岸、水土流失段落,修建生态护岸167.50km。

2.黄河首曲(玛曲)水土保持监测与研究站建设工程。退化草地、沙化草地及湿地植被生态水文研究;草地及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侵蚀、侵蚀调控及水土保持措施研究;水资源保护与黄河水沙关系研究。

3.临潭县中部供水工程。洮河干流取水,与现有农村供水工程对接,解决临潭县中部新城、流顺、店子、洮滨等4个乡镇及邻近卓尼县部分群众的生活和工业等用水困难问题。

4.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各县市新建一批防护栏、河道水生态建设、河道亮化、堤岸人行道路等。

5.重点乡镇供水管道延伸改造工程。全州一批重点乡镇进行供水管道改造、更换老旧管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安装智能水表,入户水井改造等。

6.农牧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全州农牧村饮水安全集中连片、联网入户工程,持续巩固小型饮水安全工程。

7.舟曲县上河片区生态水利工程。新建引水枢纽2座,建设输水隧洞1座,输水干管沿线布置高位水池18座,减压池11座,配套水力机械设备等。

8.白龙江干流区重点乡镇、村庄田园休闲综合体生态堤防建设工程。对白龙江干流区主要县城、乡镇和人口、耕地聚集的生态休闲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主要河流现有堤防实施全面提升巩固改造。

9.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重点开展一江两河沿河村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通过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坡)、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实施农村防护堤防工程。

10.白龙江引水工程。加快推进白龙江重点引水工程,做好引水工程移民安置、交通网络调整、水资源合理分配等项目前期基础工作。

第三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充分应用“数字+”“智能+”,在城市治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建设管理服务平台。

以工业互联网、城市综合治理、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交管、智慧牧场、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车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快甘南州大数据服务中心云平台、甘南州应急指挥中心、甘南州智慧农业、甘南州智慧畜牧业工程、新时代“数字甘南”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智慧生态及“数字住建服务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数字工地监管平台”、公安大数据应用、甘南州智慧文旅一期、甘南州融媒体信息化建设等项目。

鼓励引导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以企业厂区、旅游景点等区域为重点搭建商用网络,加快5G通信技术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加强公益性、非营利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全面推进数字甘南、宽带甘南、智慧甘南建设,完成城镇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建设,使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全州人民。

专栏18 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

1.5G基站和应用平台建设。建成5G基站3927个以上。实施5G示范应用工程,聚焦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文旅、智慧农牧业、智慧教育等5G重点应用场景,打造5G试点示范标杆项目,培育5G创新应用项目。

2.工业互联网建设。结合省上“公共基础平台+系统解决方案商+大型制造企业+第三方开发者”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

3.汽车充电桩和换电设施建设。在全州广泛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换电设施,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和便利利用。

4.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设施统筹建设网上教育资源平台;加快远程医疗能力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应急保障、传染病智能防控、疫苗智能管理等平台的建设。

5.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城市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的创新示范。

6.智慧物流建设。发展综合性智能物流平台,集聚整合分散的社会物流资源,支持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智慧物流网络。

7.智慧交管建设。整合、优化、升级各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资源,推进交管指挥中心和道路前端多维感知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全州道路交通管理。

第四节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煤改气等工程,实施天然气多种途径推动优质能源替代民用散煤。优化油气站点布局,增加油气站点数量,加快天然气入户利用,推进天然气全覆盖。支持发展光伏发电,实施光伏电源工程、以电代薪项目和农牧村节能设备推广项目。

聚焦民生需求及重大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变电站布点及网际联络,有效降低事故停电风险,提高县域及旅游等重点区域电网供电可靠性;扩建变电站主变,满足新增负荷接入,保障全州用电需求。优化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加强电网升级改造,满足负荷增长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升电网整体供电能力。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增强长途输配电能力,提升清洁能源外送水平。

专栏19 “十四五”甘南电网重点建设计划

1.完善网架结构。新建330千伏线路1条;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7座,线路9条,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4座,线路5条。

2.加强电网升级改造。解决能源替代、清洁能源送出对电网送出能力的需求,增容扩建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线路1条;新建、改造10千伏配变747台,容量8.7万千伏安,线路约2555.413公里。

3.新建送变电工程及线路。

(1)330千伏项目2项。新建330千伏郎木寺(拉仁关)送变电站及“西成、兰合”铁路配套线路,满足“西成、兰合”铁路等重大民生项目用电需求,为铁路牵引变及碌曲、玛曲电网提供充足可靠的电源保障。新建甘南多合—渭河源330千伏线路工程。

(2)110千伏项目33项。实施110千伏色日欠等牵引站外部供电工程,满足“西成、兰合”铁路施工电源及牵引变电源用电需求,优化碌曲、玛曲110千伏网架,实施丁子河主变增容改造等工程,提升电网可接纳能力,解决能源外送问题。布点卓尼、迭部、冶力关、阿木去乎、门浪滩、贡巴6座110千伏变电站,实施玛曲至央德热力等电采暖线路专项工程。

(3)35千伏项目8项。将35千伏池干、欧拉等箱式变改造为常规变电站,改造老旧设力是实施洮砚至新城等线路工程,对单线变电站新建二回电源线性是结合110千伏变电站的布点规划,优化完善35千伏网架结构。

第六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全面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制定科教强州行动纲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创新要素汇聚,加快促进经济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推动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第一节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现代农牧业、生态环保、藏医藏药、清洁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创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平台,加强应用研究,注重集成创新,发挥创新平台载体作用,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推动甘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质扩容,完善发展模式,汇聚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第二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和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化、普惠化的科技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乳制品、农畜产品、中藏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一批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努力打造具有甘南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

专栏20“十四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建设

1.高原特色优势种植业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突出青稞、杂交油菜、藏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开展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促进高原特色优势种植业提质增效。

2.高原特色畜牧业健康养殖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开展牦牛、藏羊本品种提纯复壮,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技术研究,为甘南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依托全州资源优势,开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品质控制及生产效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4.中藏医药保护与研究。开展野生藏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研究,藏成药新药研发,传统藏药二次开发,药食同源产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型产品研发,提高中藏医药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中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特色产业领域创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继续推动甘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质扩容,提升研发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开展甘南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重建机理等技术研究,探索适宜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加强退化草地治理、荒漠化治理、病虫鼠害防治及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先进技术在生态环保、环境监测及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促进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7.甘南州数字农牧业技术集成示范。在全州7县1市建立数字畜牧业技术集成示范点3处,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点5处,加快推进农牧业技术集成示范点建设,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信息支撑。

8.清洁能源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引进清洁能源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材料推广应用。改变用能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促进科技供给侧和需求侧、研发端和落地端畅通对接。优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行“揭榜挂帅”立项制度。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转化服务体系,落实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提高科研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形成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

第四节构建科技人才培育体系

在专业人才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的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重点培养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专栏21科技人才培育“四大工程”

1.实施重点人才培育工程。实施现有人才盘活工程,加大对现有人才的管理使用,充分激发现有人才积极性。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景区景点管理者、党政人才等等人才的培训提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2.提升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依托8县市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专门设立和建设甘南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区,集中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群体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孵化服务,吸引一批创业新颖、年轻有为、敢想敢干、能力突出的优秀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入驻基地创新创业,为甘南孵化知识型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促进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推进智力人才引进工程。以科研院所、国内外重点院校为依托,以公正、合理的薪酬待遇,优厚、完善的福利体系为手段,推进智力人才引进。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奖补政策,安家补助。聚焦紧缺急需专业,组织相关单位赴高校开展专场招才活动,引进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并加强跟踪培养。

4.推行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确保提升参训贫困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意识和竞争力,聚焦城乡劳动者培训需求,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第七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向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坚定守护壮大实体经济,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循环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加快发展中藏医药、通道物流、节能环保和数据信息等生态产业。培育孵化其他产业。

专栏22 生态产业提质增效行动

1.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文创科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做精做细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努力实现旅游强州目标。

2.循环农牧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强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发挥绿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做精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建设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构建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

3.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利用,构建集约化、高值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 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甘南光伏产业园区。

4.中藏医药产业。集中改变中药生产散、乱、小的现状,顺应市场规律,逐步形成中药大型企业集团,带动整体中药产业发展。立足道地药材资源,以中药品种建设为核心,加强药材加工和品牌建设,壮大特色中医药产业链。建立医养结合、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生产业。

5.通道物流产业。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构建现代物流产业格局。建设高铁经济和临空经济。常态化开行冷链物流运输。

6.数据信息产业。提高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等水平。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甘南州大数据服务中心云平台、甘南州应急指挥中心、新时代“数字甘南”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等项目。

7.培育孵化其他产业。针对全州生态产业发展规模和数量,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结合市场需求,为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先进制造和军民融合等其他产业发展提供通道,实施推动后发产业发展壮大。

第一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改造升级传统加工产业。推进玛曲格萨尔金矿等重点矿山技术创新和环境治理,加强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等有色金属矿藏的绿色综合利用。紧盯市场需求,打造顶尖生态有机肥产品,塑造我州健康绿色生态有机肥品牌。支持传统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改造,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和质量效益,将甘南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高原绿色有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省中藏药生产加工基地”和“高原生态有机肥生产加工基地”。

——壮大高原特色农牧加工业。围绕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加快发展一批肉品、乳制品、食用菌、马铃薯、杂粮、蔬菜、林果、药材、饲草料、有机肥精深加工企业。引导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园区、重点乡镇集中,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农牧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平台载体,引导临潭、卓尼等县市大力发展青稞产业,推动青稞糌粑、藜麦等加工企业加快工艺改造,提高产品含金量,延伸价值链,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多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工业生产行业低碳发展,加快实施节能技改,促进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光电新型节能产品利用。深入挖掘水电优势潜力,着力引入水电制氢产业。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太阳能中温集热制冷采暖成套系统、高温真空集热成套系统,开拓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开发建设甘南光伏产业园区,打造集光伏发电、特色旅游、生态建设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示范园区。

——着力引入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有基础、有条件的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和加大产业扶持等手段,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逐步转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发展道路。引入建设氢能源、大数据、充电桩等绿色产业,努力将新兴产业培育成工业的新增长点,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推动产业园区创新升级。加快建设8县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冷链、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实现“一县市一园区”目标。支持兰州新区“飞地经济”甘南产业园区等各县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增加研发投入,落实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加强创新团队和高科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创新人才支撑。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园区规范管理,合理定位园区管理部门的职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产业园区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

第二节推动中藏医药产业发展

——实施中藏药材产业标准化工程。立足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主产区定位,大力发展高原生态中藏药材种植业。加快推进卓尼、临潭高原生态中藏药材种植特区建设,做强做精中藏药材产业,促进地产药材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在临潭、卓尼、舟曲等种植大县,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多种形式,打造建设当归、黄芪、羌活、板蓝根、款冬花、牛蒡子、党参、柴胡和唐古特大黄等优良种子繁育基地和优质中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繁供比例。大力培育和扶持中藏药材种子种苗生产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社,通过规范化繁育和集约化生产,确保中藏药材种源稳定,产品安全优质,做大做强甘南中藏药材市场。“十四五”期间,建设中藏药材优质高产示范点2000亩,力争全州中藏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30万亩以上,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2万吨,年交易量达到3.2万吨。

——推动中藏药制造现代化。完善服务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外有投资实力和投资意向的企业投资办厂,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建设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现代化交易平台为一体的中藏药产业集群,提高中藏药材附加值。鼓励和引导甘南百草、卡加曼藏药、甘南藏药制药、碌曲洮源藏药等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并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尽快成为带动全省中藏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加强中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发掘,支持全州各级中藏医院开展科研创新,发挥独特有效的诊疗技术作用。以甘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材料,推广药膳食疗,推动健康食品产业良性发展,拉动康养经济。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依托数字化建设,加快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依托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公益性、基础性延伸,向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转变。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发展商贸流通,推进城镇商贸流通设施发展规划,统筹设计未来城市商贸流通设施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推动商业与人口、交通、市政、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核心商圈、现代商贸集聚区、特色商业街提档升级,完善服务功能。发展餐饮住宿,培育一批餐饮企业品牌、特色餐饮和农家乐休闲街区,加快推进绿色餐饮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餐饮品牌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知名酒店,加快建设商务、休闲、养生等面向大众旅游的接待基地,培育建设一批季节鲜明、各具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休闲度假中心,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消费方式多样化的餐饮消费格局。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州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和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专业电商平台、特色网店。加快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扩大甘南州地域特色产品的网上销售规模,探索形成具有甘南藏民族特色和高原生态特点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依托各县市中心街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城市流通综合体、购物中心、美食街区、综合超市、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服务区和特色夜间生活服务区,加强对老字号店、特色小店的保护和引导,支持延时、错时或24小时经营,带动周边商贸服务业发展,打造集藏乡传统文化、都市现代生活、城市璀璨景观、丰富多元业态为一体的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和“深夜食堂”。推动休闲康养发展,加强康养医疗体系配套,打造省级中羌医药健康管理中心。制定和组织实施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扶持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文化教育、老年体育健身、老年休闲旅游、老年宜居住宅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对低收入、失能、失独、高龄和特殊困难老年人,由政府给予相应的福利保障。

专栏23 “十四五”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重点工程

1.汽车消费。促进汽车更新换代,搭建智慧车联网平台,积极促进农牧村汽车消费。合理布局充电桩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

2.健康养老消费。建设家庭智慧化服务,打造康养休闲消费目的地。开展养老康复、休闲疗养、自驾骑行、农林牧体验等康养项目,促进中藏医药健康旅游养老等新业态发展。

3.文旅体育消费。构建“文旅+”新业态、“体育+”新业态,促进消费大幅增长。

4.信息消费。扶持发展甘南州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展示销售平台,支持零售、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企业积极开拓线上业务。开展信息消费高端产品认证和服务规范管理。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州商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四梁八柱”物流园区,构建商贸流通大发展格局,增强城乡服务功能,促进扩大内需。到2025年,全州物流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全社会物流总费用GDP占比同比下降2%;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0%。完善农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和乡村商贸网点建设,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新型流通方式发展。加快全州重点集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市场布局,完善市场功能,实现农贸市场重点乡镇全覆盖。优化8县市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满足农牧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业全面发展。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构建区域性大物流配送链条,贯通与临夏州、定西市的物流大通道,在两市州交界地带建设以生活消费品、农产品为主的物流集散地;对接陇南市、四川省市场资源,建设连通陇南、联接四川的物流大通道,打造以舟曲丁字河口物流园为核心的“陇东南舟曲—迭部商贸物流经济产业带”。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大市场,逐步形成全州“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现代物流产业布局。打造环合作市1小时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带和农产品物流配送圈。推进邮政快递专业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全州物流网络整体架构,建设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节点的配送网络,进一步打通工业品下乡、农牧产品进城渠道。逐步建设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县配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网点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牧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整优化并扩大金融网点布局,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农牧村延伸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中小企业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推进农牧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支农支牧信贷力度,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牧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多种微型金融服务。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逐步提高其占农业保险的比重。推动农业保险“保价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稳妥有序推进收入保险,促进农户收入稳定。

专栏24 甘南州物流园区布局

1.以西成铁路为依托的唐尕昂货运接轨站物流园区,以机场为核心的阿木去乎物流园区,以火车客运站为中心的当周物流园区,以高速路交汇点为核心的岗坚龙珠综合物流园区。

2.重点建设临潭县鑫驰物流中心、卓尼县山珍物流中心、舟曲县宏源分拨中心、迭部大拇指物流中心、碌曲县物流配送中心、安多综合园区、合作众和仓储物流中心、玛曲县甘青川物流货运仓储中心等项目。

3.重点建成夏河安多冷链中心、甘肃华羚乳业、甘肃燎原乳业、玛曲雪原肉业、玛曲昌翔肉业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百草药业的仓储冷链基地。

第四节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坚持全州一盘棋、八县市齐步走,强化统筹、整合资源、同步推进,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涉藏地区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努力创造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探索全州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路径,引领涉藏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新时代“数字甘南”大数据综合应用。积极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化技术。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赋能” 水平。实施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专项行动。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间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5G示范应用工程,着力培育数字化服务企业和创新应用企业。积极开展“东数西算”工程试点,逐步扩大全州数字经济规模。积极争取推进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应用服务综合入口项目建设。通过释放数字化建设需求,推动数据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全州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应用在涉藏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数据信息龙头企业,打造具有甘南特色的数据信息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生态。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型生产运营模式,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引导龙头企业谋划实施“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鼓励各类生产性龙头企业通过云计算,打通企业生产、销售、运营、供应、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传统产业的广泛运用,在全州建立一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支持乳制品、畜产品、藏中药加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乳制品行业建成3个“绿色工厂”的基础上,努力在中藏医药、肉制品行业建成3个以上“智能工厂”。鼓励引导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企业厂区、旅游景点等区域重点搭建商用试点网络,加快5G通信技术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加强信息技术与清洁生产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在黄金采选、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

——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州、全省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域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甘南产品与服务进入国内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州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专栏25 甘南州数字化工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1.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在州内工业企业“三化改造”中的应用,示范推广带动更多企业加快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2.建设工业互联网。结合全省“公共基础平台+系统解决方案+大型制造企业+第三方开发者”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

3.实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应用工程。加快建设数字甘南,实施“互联网+”行动,布局全州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甘南州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形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数据资源融合应用的大数据应用体系。

第八章优化空间结构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科学管理划定生态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提升耕地质量,“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44.2万亩,提质改造18万亩左右。根据国土开发适宜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城镇化地区、农产品区、牧区和主体功能区,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镇化地区经济和人口集聚,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牧区核定草原载畜量,保持草畜平衡,科学合理养殖。支持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限制或禁止开发,逐步有序转移域内人口,打造保障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依据甘南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定位,按照地理区位和经济结构,加快形成“一廊、两轴、三区”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专栏26 甘南州“一廊、两轴、三区”空间布局

1.“一廊”:以国道568线为主的经济廊道。以合作市为中心,向北经王格尔塘镇、麻当镇连接兰州—白银经济区,向南经阿木去乎镇、尕海镇、郎木寺镇,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区。

2.“两轴”:以州内交通主干道为轴线,构建北部发展轴与南部发展轴。

(1)北部发展轴:以王格尔塘—夏河—青海同仁县公路和省道306线、省道311线,东端连接岷县、康乐县,西端连接青海省,辐射临潭、卓尼、合作、夏河四县市。

(2)南部发展轴:以国道345线,西端连接青海省,东南端连接陇南市,辐射玛曲、碌曲、迭部、舟曲四县。

3.“三区”: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在全州构建中北部、西南部、东南部三个经济区。

(1)中北部合作综合经济区:包括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卓尼县、临潭县,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以合作市为中心,拉卜楞寺、冶力关、郎木寺为依托的旅游产业,构建以合作市为中心的商贸流通体系。

(2)西南部的玛曲生态经济屏障区:在保护好草原生态和湿地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

(3)东南部的舟曲、迭部生态林业经济区:在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特色种养加工、特色林果经济及生态林业和旅游业。

第二节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州内区域人口、产业和乡镇,协调区域内各乡镇之间、乡镇与农牧村之间以及区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乡镇体系的有机增长。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促进农牧村人口城镇化转移为主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甘南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定位,加快推进与省内市州及甘青川交界地区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便利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按照全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缩小县域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三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走特色化、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有重点、有选择、有次序地发展现有城镇,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中心城市合作市,优化七县城中心镇,完善一般建制镇,积极培育新城镇,构建和谐、有序的城镇体系,便利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形成以合作市为主体,重点城镇、集镇、农牧村、新型社区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进一步拓展合作市发展空间,在那吾镇等区域为合作市未来发展预留区位空间,形成“南扩、北提、东进、西升”城市建设方向,破解城市发展瓶颈。依托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东山全民健身中心和环城东路建设,对接现有城市发展规划,延伸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景城产一体化。

加快县城城镇化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建设。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把各县市城区建成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承载和带动能力强的小城市。继续实施八县市城区和重点乡镇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工程,建设县市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有害垃圾贮存处理等终端设施,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论证和前期工作,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增配垃圾分类收集设备和清运车辆,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闭环收运处体系。加大数字城管、园林绿化和公共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完善人防指挥通信系统,大力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逐步推进市区街口、学校门口天桥(高架桥)等市政设施建设。

专栏27 甘南州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程

1.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六项任务。建设标准化的疾控中心、公办幼儿园、养老床位和体育公园。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生活服务站。

2.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等3项任务。通过补短板,县城将逐步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改建老旧公共厕所,大幅提升县城宜居度。

3.市政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配送投递设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公租房和县城智慧化改造等7项任务。加快5G网络向县城延伸覆盖,推进交通、电网、水务等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

4.城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新改建一批城镇道路及排水、城镇供水改扩建、城镇集中供热、应急水源、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工程等。

5.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实施八县市城区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泥无害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

6.天然气入户工程。敷设八县市城市天然气管网150公里,乡镇天然气管网350公里及配套气站等附属设施建设。

第九章全面保障改善民生,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共建共享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推动城乡居民就业增收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增强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吸纳就业和多渠道市场就业能力。完善和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新一轮“三支一扶”等就业服务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到异地就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指导、服务支持体系,大规模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着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等各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农村相对贫困户、残疾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完善企业就业帮扶机制,鼓励对口支援企业和骨干民营企业每年提供一定数量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工资制度,拓宽增收渠道。健全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高海拔津贴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改革,扎实开展国家统编教材任课教师培训等工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强县市城区、中心乡镇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继续加大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标准化建设投入,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提高基层教育质量。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布局,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和特色化。推行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建成兰州新区甘南实验中学,让甘南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教学差距、提升教育质量。支持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实施乡村中小学“温暖工程”、建设教师周转宿舍,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协调省内外高职院校对口帮扶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地方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建设。引进高学历“双师型”特色专业教师,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互相选派教师和技术骨干进行实践教学和交流互动。拓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渠道。协调省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扩大甘南中职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外地就业机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健全教师发展培训体系。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人才流动机制和配套政策,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度。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提高教师收入。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养。

——构建教育信息化共享融通新体系。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合作交流机制,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共享融通、开放合作教育信息化服务新体系,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深度融合。

——支持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发展高等教育,支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发展,深化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及省内外高等院校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办学,探索完善“公办民营”等办学模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第三节全面建设“健康甘南”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推进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重点实施州人民医院医疗综合体建设、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州级医疗项目,州人民医院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县级综合医院、中藏医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二级中医(民族医)医院等级标准,配套建设一批医养结合基地。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县乡卫生机构技术、人才、设施、装备、管理等软硬件建设,重点提升预防保健、产科、计划生育、急救等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和标准化建设。推进乡村卫生院服务管理一体化,加强对基层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品、设备、预防保健等的指导和管理,规范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质量。优化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建立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协作机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全科医生。鼓励州、县两级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轮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鼓励社区医生进修学习,鼓励退休医护人员参与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探索多种养老模式,加大养老工作保障力度;加强对0—3岁婴幼儿照顾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中藏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支持全州各级中藏医院开展科研创新,推广中藏医药独特的诊疗技术,加强中藏医院制剂室等业务用房和附属设施建设。合理配置中藏医药服务资源,加强中藏医药专业队伍建设,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藏医科、中藏医药房,配备中藏医人员。因地制宜推广中藏医药适宜技术,发挥好中藏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预防重大疾病、传染病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深入做好新冠疫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推进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合理布局急救网络,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全面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努力实现“三个降低”。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州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全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及时迅速处理各类突发疫情、重大事故等涉及社会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各类急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引进。加快建设州、县市、乡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发展。创建“智慧医院”,发展“智慧药房”,运用新兴技术改造诊疗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争取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通过天津对口帮扶,为甘南州继续培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特殊护理等医学专业人才。大力引进一批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提升我州医疗救治水平。

专栏28 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主要任务

1.幼有所育。着力解决幼儿园、托儿所总量不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学有所教。着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数量欠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解决劳动力技能培训不够,培训愿望不能完全满足的问题。

3.劳有所得。着力解决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4.病有所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水平,建设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和中医院,发展线上线下医疗。

5.老有所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各类养老机构和医养中心.努力实现养老有场所、医养有选择、服务有标准。

6.住有所居。大力发展公租房,推行城镇租赁住房,着力解决城镇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7.弱有所扶。建立帮弱扶困机制,努力使弱势群体得到及时、周到的扶持和帮助。

8.优军服务保障。按照军人优待相关规定,提升优军服务能力,实现优军服务目标。

9.文化体育服务。着力解决基层服务欠缺和服务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努力满足基层群众体育文化需求。

第四节提升文体公共设施水平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保护和传承甘南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推进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甘南州融媒体“一州一平台”,改造提升州县广播电视台高清化数字化,争取开办甘肃安多藏语卫视,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三期工程,完善县级应急广播体系,支持旅游应急广播和5G信号实现重点景区全覆盖。建立州级应急广播制作播发、调度控制和应急指挥平台,与国家和省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连接。新建甘南州安全播出指挥监测平合和广播电视网络播出安全监测平台系统,更新提升全州无线发射台站和藏语影视译制数字化设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加快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建成甘南州博物馆(科技馆),新建、改扩建州、县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村记忆”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方志馆等。建设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州农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专栏29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行动

1.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州博物馆建设工程,到2021年底全面竣工。立项建设州美术馆,力争到2024年完成建设任务投入使用。

2.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到2023年全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对未建成或未达标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行新建和改扩建,到2025年实现州级三馆达到一级,县级三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建设标准。支持县市级新华书店达标建设。

3.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并配备阅报栏(屏),灯光音响设备、广播器材、体育健身及儿童康乐设施等,有条件的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到2024年,完成319个村的改造提升建设任务;到2025年,完成96个乡镇、4个街道、36个社区建设任务,在全州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加强文物修缮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加强临潭磨沟遗址、洮州卫城、迭部然闹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加强临潭古战牛头城、卓尼禅定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和保护工作。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开展流散文物征集工作。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成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设施,建设城市社区10—15分钟“文化娱乐圈”“体育健身圈”工程,持续推进体育健身中心、全民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建设项目,消除城镇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公共文体服务“盲区”,实现县市、乡镇(街道)、行政村健身工程全覆盖。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藏地传奇自行车赛、临潭拔河、碌曲锅庄舞等品牌赛事。大力发展校园体育赛事。发展山地户外运动、草原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业。

——加强地方史志编纂工作。依法繁荣地方史志事业,组织编纂《甘南简史》等历史文化丛书,实施地方志馆建设等工程,保护好、传承好地方历史文化遗产。

第五节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严格高危行业市场准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配备执法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提升一线农民工安全技能,建设甘南州安全生产考试中心及实操考试基地。加快推进企业本质安全建设工作。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设甘南州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县市、乡镇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网络。加强消防、森林消防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消防工作机制和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推进消防基础设施和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和社会联勤保障体系。建立火灾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夯实农牧村火灾防控基础。健全消防职业荣誉体系,加大优抚优待工作力度。培养和壮大全州应急救援力量。加强重大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灾害灾难预警员队伍,强化预警员培训,在舟曲、迭部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建设应急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领域的感知网络、应急通信网络、协同联动等智能应用体系。开展地震等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建设,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组建专家队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加强自然资源封育保护和局部治理,保护地表植被,扩大林草覆盖,全面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加强监督,严格执法,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对山体的破坏。重点对白龙江流域各类地质灾害发生区开展综合治理。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相对集中区域专项综合治理,推进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健全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救灾物资、装备储备能力不低于1万吨,每个县市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每个乡镇、街道应至少有1个粮食供应网点,完善应急救灾物流网络,提高粮油应急配送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建立应急装备租赁、征用机制,作为政府应急物资装备的必要补充。建设救灾、应急物资产能项目,生产基础性应急物资及工器具,形成应急物资保障的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夏河“5·7”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夏河“5·7”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建设项目,提升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8·17”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争取落实《舟曲、迭部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建设项目,实施受灾县农村住房、道路、水利等重建项目。积极推进受灾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群众向兰州新区等地易地搬迁,落实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生态移民补偿,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困难诉求,做好群众向兰州新区等地搬迁安置的相关工作。

专栏30“十四五”全州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建设

1.安全生产体系。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配备执法防护装备。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建设甘南州安全生产考试中心及实操考试基地。组建专家队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2.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甘南州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州、县市、乡镇三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网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灾害易发区建设应急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领域的感知网络、应急通信网络、协同联动等智能应用体系。

3.抗旱防洪减灾体系。实施应急水源工程,加强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综合预防能力建设。重点治理“一江三河”重点险情段、各县市城区及人口密集的重要乡镇主要河流、其他河流(沟)重点防洪段堤防隐患点,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加大水源地保护,加强农牧村护村田河堤建设。

4.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及应急能力等构成的综合防治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生态环境破坏。

5.地震灾害防预体系。健全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增强地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6.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智慧气象,建成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加强面向农牧业、交通、旅游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气象服务。加快全州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形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7.消防安全体系。全面推进智能接处警和智能指挥系统暨“全国一张图”项目建设,出台消防安全相关规定,建设消防安全大数据库和火灾风险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州、县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推行城市消防安全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加快公共消防设施补建完善,城市建成区、重点镇、建制镇实现消防规划实施和西南片区战勤保障物资储备库。加大专职消防队员和消防文员招录力度。健全消防专业救援队伍。健全消防救援人员伤亡保险、伤亡抚恤、医疗保障等政策制度,逐步提高消防员特殊岗位高危补助。各县市新建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草原防火瞭望塔,并配套相关消防器材等附属设施。在舟曲、迭部、卓尼等重点火险县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8.防灾减灾体系。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完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壮大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救灾应急物资储备。

9.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统一管理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储备基地。建立应急装备租赁、征用机制,作为政府应急物资装备的必要补充。建设救灾、应急物资产能项目,生产基础性应急物资及工器具,形成应急物资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强属地化政府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支持国家、省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驻甘南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全州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培养和壮大全州应急救援力量。

第六节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制度。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探索建立支付方式改革方案,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推进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医保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提升医保队伍和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劳动保障。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制度,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建立多方联动调解和仲裁快速处理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者维权机制,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和仲裁工作,加强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敬老院、残疾人托养及康复中心、儿童福利中心、无障碍设施、标识体系等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设备配备。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做好退役军人各项服务管理和待遇保障,保护和修缮州内烈士陵园,贯彻落实退役军人思想政治、管理保障等工作政策法规,建设全州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系统。

第十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融入全新开放格局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找准甘南新定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开放型经济,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政务公开。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改革,稳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抓好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推进镇村综合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地方财力保障能力。调整和完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强化预算约束,增强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能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州县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优化税制结构,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服务地方发展功能。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管控,依法合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省内外资本参与甘南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各类大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探索城市发展基金等创新模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动企业规范运行,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培育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机制,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法治化、便利化的引商和营商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进一步落实好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政策,维护好价格市场秩序,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规范价格管理,加强价格调控。进一步深化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电能量直接交易市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水价综合改革,促进绿色价格形成机制。加强重点时段价格监管监测。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健全收费监管长效机制。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制定更管用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准入门槛,多方面给予优惠和提供方便。拓宽人才储备渠道,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育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人才。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支持各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建立促进发展、符合实际的激励机制,鼓励积极创新,探索建立干事失误免责机制,完善“规范有序、上下衔接、科学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

第二节持续扩大内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改善供给质量,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有效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参与国内大循环为重点,积极承担“东数西算”等国内循环主体功能,提高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促进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产品、高原体育、康体养生等优质产业产品提质扩容。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企业生产、流通、销售和市场顺畅循环,形成州内外错位互补、错峰发展、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精准结合的高效循环。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通,大力开拓以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贸易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全面促进消费。坚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消费中心市镇,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政府债券、专项债券、企业债券等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作用,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引导投资更多投向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积极对接国家、省上投资政策和区域扶持政策,扩大有利于夯实基础、弥补短板、增强后劲的投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增强投资活力和动力。

第三节加强开发合作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中部产业转移等重要机遇,发挥甘南在“一带一路”南向新通道中的战略作用,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开放水平。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甘南“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南向通道的独特优势,积极挖掘发展突破口,加快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强化文旅品牌营销,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快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牧业等重点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合作。依托兰州枢纽融入“甘肃—广西—东南亚”“甘肃—重庆—新加坡”贸易走廊,开拓对外贸易发展路径,深化与国内发达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贸旅游合作。融入丝绸之路信息港网络大通道和综合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深度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和“双循环”发展的战略布局,着力完善东西互济、内外融合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创新投资贸易新途径,推进贸易方式转型升级,将加工贸易向“产业链+物流链”方向深度发展,服务贸易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数字化方向发展。推进金融创新,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进行项目融资。围绕文化旅游业、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知名企业引进、人才带项目引进,努力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在甘南落地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企业,增强甘南企业竞争力,优化升级贸易产品结构。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稳定巩固既有市场,逐步拓展新兴市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深化对内区域合作。借力国家和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充分利用甘南地处甘肃“南大门”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园区、科技教育、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青海黄南州、四川阿坝州等周边州县和大景区的旅游圈合作,带动周边环线旅游和经济大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内沿线城市、黄河流域相关市州的多方面合作,探索促进产业互动、商贸流通、畅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适宜产业加快转移落地,支持发达地区经开区、省内外园区与甘南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谋划一批新的“引进来”项目,拓展利用外部投资新模式,为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提供最大便利,大力吸引优势企业入驻甘南,推动“引进来”工作落地见效。立足甘南资源禀赋,发挥高原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加快实施产品“走出去”,为扩大甘南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提供有力支持。扶持州内实体经济、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具有甘南地域特色、具备较强竞争力、较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主体,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

第四节优化营商环境

将“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级分层有序推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工作,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州县政府事权职责,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权力,深化简政放权,大力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着力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和优化服务。着力深化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改革,简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借鉴运用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模拟审批、容缺受理等审批改革措施。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措施,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好信用甘南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联合惩戒机制。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各项政策,最大限度地拓展本地政策空间,为各方投资者提供宽松和具有吸引力的良性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优质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在使用要素、享受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平等待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六个一视同仁”对待各类企业,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四个到”做法,建立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评价营商环境等制度机制,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龙头企业。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现代化市场。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体制。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第十一章坚持依法治州,提升治理能力

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能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党政组织体系,确保党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全面加强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政治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支持档案馆建设,加强党史研究等工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确保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加强法治甘南、平安甘南建设,大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深化反分裂斗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加强高原地域特色种子培育和耕地保护力度,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安全。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建设,支持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监督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健全人大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和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机制。加强人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和财政支出预算情况的监督。加强人大立法工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五无”甘南创建等推进地方立法工作进展。健全代表联络机制,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和听证制度,加大对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培训提升,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工作。健全政治协商工作机制,完善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制度,提高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不断凝聚共识。加强各级政协基础工作和人员力量建设,加强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建设,健全委员联系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和反馈机制,不断丰富协商民主实践。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健全各领域工作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建立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完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分享储备、教育培养、安排使用、监督管理等制度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外人士参与全州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构建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依法行使民族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尊重民族差异性与增进一致性的关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强化“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向“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切实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完善新时代宗教工作体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基层村组(社区)干部综合素质,提高村组干部报酬补助。

第二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州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推进法治甘南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落实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推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继续提高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质量,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健全并严格实施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重点在市场监管、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商务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监督网络平台,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提高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各方面监督制度。健全知情明政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人大汇报和向政协通报有关情况,为人大和政协委员履职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加强公务员和党政干部诚信管理,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处理行政案件,支持法院、检察院进一步加大对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新型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加强行政监督,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处置机制,推动网络监督规范化、法治化。加强审计监督,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公务员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继续完善公务员法治能力考查测试制度,实行公务员晋升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弘扬宪法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施“八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知法、学法、用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法治意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第三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加强精神文明体系建设。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体系建设,突出价值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不断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城镇社区建设为契机,开展“美丽乡村、和谐社区、文明家园”建设活动,提升社会基层的文明新风尚。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乡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文明村庄+和谐寺庙+十户联防”基层社会治理“甘南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大“雪亮工程”等信息化投入力度,建立州、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健全四级综治信息化体系。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技防、物防建设,加强街面防控和社区警务,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改善公安技术设备,提升破案能力。进一步完善反恐处突机制,提升反恐处突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城乡群众基层自治和社区管理,探索开发综治公益性岗位,推进“网格化+十户联防”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重点实施旅游景区、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危险化学品、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监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整治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禁毒防控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禁毒拒毒意识。

——完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加大普法力度,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仲裁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继续健全依法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加强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警监测。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构建“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协同联动”的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有序开展数据共享开放模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数字甘南”建设。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合一通办、功能互补,统一全州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实现移动办公与PC端办公协同互补的政务办公新模式。创新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全州统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提升市场主体监管水平。建设数字信用体系,推动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第十二章健全实施机制,落实保障措施

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考核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加强规划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监督检查。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形势变化情况适度修订规划内容。

第一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总体经济形势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政治协商作用,统筹做好监察、统计、审计、民族宗教、社团组织等协调配合工作,增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组织保障能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各级干部高度负责、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带领广大群众全面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强化实施机制。建立由州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规划实施工作制度,健全州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规划实施机制,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分工配合、协力推进实施落实。依据《规划纲要》,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保障规划有效衔接实施。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各县市、州直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实施落实。各县市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制度和工作机制。

——完善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州发展和改革委牵头,各县市、各部门参与,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对重点领域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由州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对纲要进行修订时,报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二节落实各项要素保障

充分发挥规划对政策、项目、要素的引导作用,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重大举措,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等建立推进落实机制,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证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

——资金支持。优化投资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持续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资。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的争取力度。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

——土地保障。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土地供应招拍挂流程以及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对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建立土地出让后续监管机制,增强土地出让、转让后开发利用监管力度,建立退出奖励机制,促进用地效率提升。

——人才支撑。加强对人才奖励、资助、激励等全方位扶持,在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快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探索解决人才体制机制约束难题的市场化方法。健全鼓励使用各类人才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环境,支持创业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并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建立容错纠错的包容性发展机制,全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社会大环境。

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实现“十四五”时期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州各族人民要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建设生态秀美、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甘南做出更大贡献,在甘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谱写全新篇章!

上一条:州发改委组织召开甘南州“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暨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会议
下一条:各地区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渐次召开 五大关键词点睛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